外企职员颜笑住在北京市石景山区,每天往返60公里的上下班路途,让他一想起来就头疼,“每天都要在路上耗两三个钟头。”不想再挤公车,但又打不起“的”的颜笑有一天忽然在网上发现一个帖子——有人征集“拼车”,而且时间、路线非常合适。“每次10元钱,经济、方便、舒服,还认识了一帮朋友。”颜笑悄悄告诉记者,他还成功地把一个“拼车”的同伴变成了女朋友。
这是一群被称为“拼客”的人。除了“拼车”,他们生活里的许多事都可以拿来“拼”——“拼房”、“拼车”、“拼饭”、“拼卡”、“拼班”……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做“拼客”是个“少花钱多办事”的选择:一个人吃饭最多点两个菜,要是召集一群人“拼饭”,不仅可以品尝到一大桌子的美食,而且花费没准更低;理发店、美容店、健身房的会员卡动辄数千元,一个人负担难免吃力,而且利用率不高,找几个人“拼卡”成了最实惠的解决方案;自己去商场买东西,经常会为花掉返券搭进额外的钱,买一堆本不打算买的东西,而几个人“拼购”则是一个“多赢”的好办法。
有迹象表明,“拼客”正在大学生和年轻白领中,成为最时尚和最实际的消费方式。调查中,43.6%的人觉得“这种‘互助’是节能、高效的生活方式”,17.5%的人认为“‘拼生活’几乎是每个年轻人生活的起点”。
至于原因,58.1%的人把这种现象归纳为“城市生活成本太高,压力太大”。“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事业刚刚起步,暂时没有能力支付如此大的开销,但我们也想享受都市生活的舒适、便捷。”颜笑说,“所以‘拼’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在目前五花八门的“拼客”中,“拼房”(合租)是争议最大的。
康文的工作单位在南方,前不久,她被公司派到北京工作。凑巧的是,大学好友刚好在望京租了套13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需要找人一起分摊,康文就答应和她一起住。等到真正搬进去之后,康文才发现,自己和好友合租的只是三居中的一居,20多平方米。而客厅和另外两个房间,被另外三拨人占据了。
房租很便宜,每个月只要500元。“临时住住还是可以的。”康文说,房东提供了整套简易家具,床、衣柜、电脑桌、凳子,还有宽带和有线电视,典型的年轻白领生活模式。公用设备还有洗衣机、微波炉、热水器和电冰箱,水电费按人头平摊。
对于这种在年轻人当中日渐风行的“拼生活”现象,长期关注消费领域的中山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宁认为,这是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走向成熟的表现,也是种节俭和环保的生活方式,值得广泛提倡。
而一些来自法律界人士的观点则恰恰相反。有分析认为,对于“拼车”,目前我国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既然搭车者要支付一定费用,那么车主的行为算不算扰乱出租车行业的非法运营?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双方各负什么责任?如果遇上一个不良车主或者不良乘客,产生了人身伤害又该怎么处理?
至于“拼房”,人们意见最大的就是安全问题——消防隐患、治安隐患都是让邻居和物业管理部门最担心的。有报道称,某些房客平时在房内的通道上烧饭做菜,甚至有人在阳台上搭炉建灶。此外,私拉电线、胡乱铺设线路等问题也都相当严重。日前,《东方早报》的一项调查也显示,78.7%的受访者认为对“群租”需要进行规范。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