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场次最多的折子戏:早期越剧《姑娘看后生》。百场演出几乎场场都有,演唱加舞蹈,非常受欢迎。
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五女拜寿》,共演了近20场。
演出最远的地方:苍南县宜山镇。5月中旬,越剧大巴行程5个多小时,来到离嵊州400公里之遥的宜山镇,把精彩的节目送给闽浙交界的广大群众。
观众最多的一场演出:7月19日,越剧大巴开到嵊州市黄泽镇官园村,周边的渔溪、孟高等10多个村的村民也赶来观看,现场观众多达2000人。
热情指数最高的观众:新昌县羽林街道新中村的村民们。9月22日晚,越剧大巴到该村演出,观众热情特别高涨,临时要求将原定一个半小时的演出增加到两个小时。情急之下,演员们不得不临时救场。
年龄最小的演员:嵊州市剡山小学一年级学生史潇烨。7岁的她是全国小梅花金奖得主,拿手好戏是《碧玉簪·手心手背都是肉》。
年龄最大的演员:嵊州市北门新村居民沈菊凤。今年已70高龄,共参加了近10场演出。
演出场次最多的演员群体: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的30位学生演员。她们随同越剧大巴到各地演出共20余场,节目包括越剧表演唱、经典折子戏、歌舞等。
最辛苦的幕后英雄:嵊州市文化馆的舒国光、钱健等人。他们负责装卸台、舞台布置、调试音响等工作,虽然舞台上难见他们身影,但每一场演出都饱含他们的汗水。
最痴迷的越剧票友:37岁的邹焕良。他是嵊州一家领带企业的职工,半年多来时刻关注大巴的行程,只要与工作时间不冲突,他都会主动要求参演,一段《沙漠王子·叹月》唱得令人心醉。
本报记者 陈扬渲
通讯员 马鹏军 王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