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了两年,这三个无证行医点终于被我们取缔了。”一想到上个月在国庆村打的“胜战”,江北区卫生监督所一分所所长李钢就变得兴奋起来。
事实上,对于这些无证行医人员,李钢早已不陌生。两年前,他就曾经在江北区其他农村和他们碰过面,可惜当时没有掌握确凿的证据,只能教育几句把人放了。李钢说:“过去我们的卫生监督管理都集中在城区,对农村的检查,一年最多只进行一两次,村里究竟有多少小饭店、小诊所,其实我们都不太清楚,更不要说隐藏在村里的无证行医点了。”
2004年底,李钢工作的地点由江北区的城区调到了以农村为主的慈城镇,过上“乡村生活”后,李钢渐渐对当地的卫生状况有了全面了解。“每个村一个月就要去三四次,现在对辖区内每个村的卫生情况都比较了解,碰到村卫生院的医生、村干部,还经常可以打听到一些小道消息。”
经过长期调查,李钢发现国庆村集中了一批建筑工地,许多外来民工就居住在村里。“外来民工较多的村子,往往也是无证行医经常出没的地方。”李钢多了这个心眼,叮嘱村里的治安巡查人员平时多注意对无证行医的动静。
上个月的一个晚上,巡查人员发现了几个无证行医人员正在给民工看病,连夜通知了卫生监督人员。“我们赶到时,现场没收了3000多元的药品,并对当事人进行了处罚。”李钢说,这样的反应速度,在成立分所前是绝对做不到的。
一分所现在有4名工作人员,而在三年前,整个江北区负责农村工作的只有3个人。从2004年底开始,江北区开始在卫生监督机构的设置上进行了改革,在乡镇一级增设了5个卫生监督分所,其中有3个主要服务于农村。很明显,增设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对农村的卫生监管力度。
李钢现在上班的分所,位于慈城老街,这里是百姓居住最为密集的生活区,透过玻璃窗,他可以看到老街上来往的人群和鳞次栉比的店铺。对于分所的场所,慈城镇政府曾提出免费提供办公场地,房子就在镇政府大楼里面。但分所谢绝了这份好意,出钱在这条小街上租了两间门面房。
李钢说,和农民们生活在一起,这样的“零距离”可以让他们了解到以前无法掌握的卫生情况,并及时加以整治。“我们熟悉了这里的村庄才知道,妙山村一条200米的小街竟然有十多家无证经营的餐馆,现在他们已经全部办理了卫生许可证。”
在分所运行一年后,江北区卫生监督所所长吕儒怦在调查时惊喜地发现:原来只有40%的卫生监督覆盖率,已迅速提升到100%。即使是在最偏远的乡村,一年监管的频率也能保证在两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