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专版
3  4  
PDF 版
· 高起点办学 跨越式发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06年10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高起点办学 跨越式发展
——宁波大学建校二十周年暨三校合并十周年回眸
  高起点办学 跨越式发展

  ——宁波大学建校二十周年暨三校合并十周年回眸

  宁波大学,一所崛起于东海之滨的新兴高校,始建于1986年。1996年,原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合并组建为新的宁波大学。

  短短20年,宁波大学实现了高起点办学、跨越式发展,并走上了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之路。

  短短20年,宁大人把宁大发展史写成一部乘改革大潮、创一流业绩的成长史,写成一部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创业史。

  短短20年,宁大人培育和凝炼了“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务实创新、与时偕行”的宁大精神。

  在改革中崛起

  ●包玉刚先生率先捐资建设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立志要办成一所新型综合性大学

  ●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

  以及其时杭州大学援建宁波大学

  背景:上个世纪的80年代,宁波站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1984年8月1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作出了一个对宁波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要加快宁波改革开放的步伐,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1984年12月20日上午,“世界船王”包玉刚受到邓小平的单独会见。包玉刚谈了准备捐资5000万元创办宁波大学的意向。1985年9月26日,邓小平亲笔为“宁波大学”题写了校名。

  

  1986年9月10日,中外瞩目的宁波大学如期开学,这标志着宁波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历史就此结束,宁波教育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宁波大学是崭新的,宁波大学的创业者也用崭新的理念办大学。首任校长朱兆祥教授对于建设一所新型的综合性的宁波大学曾作过反复酝酿和调查研究。为此,宁大在建校伊始就设立了外语、经济、法律、数学、物理、土木、机械、电子等8个系,打下了建设综合性大学的基础。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校只设学系而不分专业,还实行了选择性较大的学分制,鼓励学生跨系选课。

  五校援建奠定了宁大高起点办学的基石。在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国家教委决定由五所名校援建宁波大学,其中北京大学援建法律系,复旦大学援建数学系和工商经济系,中国科技大学援建物理系和学校管理队伍,浙江大学援建土木系、机械系、电子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系,杭州大学援建外语系,各系主任均由这些学校的教授、副教授担任。

  短短几年,宁波大学就形成了一个朝气蓬勃、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1990年首届学生毕业时,学校在办学和教育改革上的成绩受到上级教委的充分肯定,中国新闻社更以“中国高校的黑马”为题对外作了报道。

  在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中,这匹“黑马”跨过坎坷,阔步迈进。1992年,宁波大学成为首批招生院校。1995年初,国家教委宣布将在3年分期分批对108所新建院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当时学校刚从发展的困境中走出,有理由不在首批接受评价,以作更充分的准备,但究竟是稍事休整,还是勇往直前?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问题摆在了以吴心平校长和贺建时书记为代表的宁大人的面前。校领导们讨论后一致认为宁波大学需要通过一次真正的考验来激励大家的斗志,振奋全校的精神,于是主动请缨,成为首批接受评价的学校,也是省内高校中第一所受评学校。同年11月国家教委专家组经过为期一周的评价后,宁波大学在36项评价项目中全部获得高分。

  在改革中壮大

  ●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合并组建

  新宁波大学

  ●获得首批三个硕士点:国际贸易、工程力学和水产养殖

  ●创办宁波大学医学院,成为一所更加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

  ●在省内高校率先创办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宁波大学科学

  技术学院

  1996年3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三校联合组建为新宁波大学。1997年5月,国家教委正式发文批准三校合并,撤销原建制,三校由紧密型联合办学阶段进入彻底的合并办学阶段。这是宁波大学发展史上意义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体制改革。合并后,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学校于2000年9月跨进了万人大学的行列。合并后的学校占地面积151公顷,校舍总面积44万平方米,教职工2000余人,在校学生数急剧增加。人才工程初见成效,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很快实现了拥有百名教授的近期目标。同年,宁波海洋学校、宁波林业学校、宁波师范学校、宁波邵逸夫艺术幼儿师范学校并入宁大。

  学科的综合程度大大提高,拥有文、史、教、经、法、理、工、农、医、管理等10大学科门类。原宁波大学经、法及外语学科较强,工科也有一定的基础;原师范学院创建于1956年,办学历史较长,文理学科较强;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主要系科始创于1958年,有较强的工科力量和“海”的特色。1998年,由香港汤于翰先生捐资助建创办的医学院不仅成为宁波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也使宁波大学更加成为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

  1998年6月,宁波大学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设立了国际贸易、工程力学、水产养殖三个硕士点,成为三校合并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三校合并后的宁波大学,学科力量特别是学术梯队、学术成果、办学条件得以汇集,产学研结合的辐射能力也显著增强。

  此后,宁大继续高举改革的大旗,率先于1999年建立了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这是经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准的省内第一家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科学技术学院第一年招生1000名,全部为本科学制,受到了社会的欢迎,不仅招生工作十分顺利,生源质量名列浙江省同类院校前茅。

  第 篇章

  在改革中跨越

  ●实施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

  ●倡导“教授应是高校中最受尊重的群体”

  ●宁波大学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

  ●宁波大学获得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优秀等级

  1999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严陆光应宁波市委、市政府所邀,南下出任宁波大学校长。摆在严校长面前的是宁波大学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的问题。

  严陆光校长提出了一系列的办学思想。他认为宁波大学的定位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宁波大学“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提高质量、提高档次、提高地位”,要实现“三个提高”,就必须加强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首先是后勤社会化改革,随后机关改革、教学科研单位和教辅单位改革也逐渐展开,而贯穿改革始终的是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改革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在教学、科研、育人等方面取得了新的业绩。

  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宁大于2000年在国内高校中较早地设计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并实现了按学院或学科大类招生。随后学校推进新一轮的教育教学系统改革,全面启动了重点专业、优秀课程和优秀教材建设,初步建立了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同时,宁大紧密结合浙江省和宁波市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国际贸易学、海洋水产与生物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理论物理、无机化学、工程力学等6个首批优势特色学科。到2002年底,建立了2个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省“重中之重”学科和10个省重点学科、11个市级重点学科,在省属高校中最早以项目立项的形式,开展重点专业建设工作。

  在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大创新是提出“学生为本”的理念,教育学生“做人必须清白,做事必须认真,做学问要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创立了“做人做事做学问”名家系列讲座、“讲述宁大人自己的故事”、“经济社会发展论坛”等思想教育品牌。

  严陆光校长倡导“教授应该成为高校中最受尊重的群体”,倡导领导与管理干部要努力当好后勤部长。在 “宁波帮”知名实业家赵安中先生的资助下,设立“荣华学者奖励计划”,重奖在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优秀教师。2003年实施了“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聘请沈文庆院士、薛永祺院士、洪国藩院士、章梓雄院士、丁德文院士出任相关学院院长。引进了博士生导师吴训威教授,首批省特聘教授严小军、王骥博士和杨鸣研究员、郑岳青研究员、侯晓荣研究员、李建设教授、谢阳群教授、陈勇博士等一批高素质人才。

  喜讯接踵而来,先是2000年宁波大学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然后是在200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获优秀等级,在获优秀等级的高校中,宁波大学是办学历史最短的学校之一。专家组认为:宁波大学在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于一个建校历史不长的大学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

  第 篇章

  以改革促发展

  4

  ●努力把宁波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地方

  综合性大学

  ●建设创新型高校,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建设“一号工程”,力求“四个突破”

  ●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004年至2005年间,程刚出任宁波大学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聂秋华任校长。如何规划学校发展远景,是新一届领导班子面临的首要问题。学校在广泛征求意见,集中各方智慧的基础上,于2005年暑期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

  根据这个奋斗目标,学校要在今后5年实现“四个重点突破”:即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要取得突破;特色学科和学科团队建设要取得突破;国家级教学与科研项目、成果奖励、研究基地要取得突破;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要取得突破;申报博士点要取得成功,力争进入全国高校百强之列。

  这个奋斗目标既切合实际,又振奋精神,既传承学校传统,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受到师生员工的高度认可。2005年11月中旬,宁波市委、市政府召开宁波大学全面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专题工作会。会后,宁大联合政府、企业寻求各种办法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推进和加强学研结合,提升为地方服务的能力。

  宁波大学以全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导向,把特色学科建设作为“一号工程”。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加快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人文社科基地、全国科技兴海转移宁波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人文社科基地共11个。

  为了给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氛围,学校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认真组织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和全体党员先进性教育,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党员和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学校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围绕教学、科研和育人工作,推进图书、教辅、后勤等工作,使学校各方面工作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学校营造了创新、厚重、大气的具有海派风格的校园文化,实施宁大精神宣传与研究、海外“宁波帮”文化宣传与研究工程和精品讲座工程,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到2006年10月,宁波大学已有教职工2400多名,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名,含中国科学院共享院士5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5名,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工作人员2名;有正高职称人员214名,副高职称人员587名,有博士学位的236名。现有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4个,专业硕士点1个,本科专业65个,年科研经费突破亿元,学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

  2006年暑期,学校在杭州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提出建设创新型高校,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规划了途径和模式。

  结束语

  回首宁波大学建校以来“高起点办学、跨越式发展”的历程,这是因为宁大人有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兼容并包”气魄

  ●同心协力、埋头苦干的“自强不息”作风

  ●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务实创新”品格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与时偕行”精神

  “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今日的宁大人,正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坚持以内涵建设为主,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特色,融入地方,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力争早日将宁大建成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陈 言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