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秋风吹过,街上飘起几片碎纸。她小步追去,俯下身,用手捡起,丢进路边的垃圾桶……
她就是乐清乐成镇的环卫工龚华柳。一个月前她刚退休,可她还是像往常一样,夜晚要上街转一圈,看看一天下来路面是否还干净。
她告诉记者:“家里那点巴掌大的地,几把就扫干净了。离开了原来我打扫的‘地盘’,感觉缺了点什么……”
1986年,龚华柳走上大街扫地,那年她29岁。
她包干的是乐成镇银溪地段的8条道路,约有5500平方米的路面,还要疏通7条阴沟。不管寒冬酷暑,刮风下雨,她总是默默地拉着板车,清扫污浊物。有的死角扫不干净,她干脆用手刨,当地居民称她为乐清的“头把扫帚”。
1997年,她当上了镇环卫处副主任。有人对她打趣说:“当上了‘官’,这下不用跑大街扫地了吧。”但她依然每天拉着板车,拿着扫把,清扫大街小巷。
年头长了,这一带的百姓几乎都认得龚华柳,而她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还爱管这一路上的闲事:路见坏人肇事,她会挺身而出,厉声呵斥;路遇困难群众,她就主动关怀,尽力帮助……她说:“这些也和扫地一样,都是为了‘市容’。”
居民陈某倒垃圾时,戴在手上的金手链不见了。龚华柳听说后,二话没说,就跑到垃圾堆里翻找。那是大热天,垃圾腐烂臭气难闻,可她硬是淘了两三个小时,最终找到手链,顾不上回家换衣服,就赶忙给失主送去。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2002年,环卫处缺人,正巧龚华柳的儿子中专毕业。她就动员儿子“试试”当个环卫工。“我五六岁的时候,就经常像小尾巴一样跟着妈妈上大街扫地,深知环卫工人的苦和累。当时我才19岁,也犹豫过,很多同学不是做生意,就是到企业上班,我要不要接过妈妈的‘扫帚’?” 儿子张卓杰回忆说。妈妈的一句话让他消除了顾虑:“你不干,我不干,大家不都生活在垃圾堆里了吗?”
儿子上班后,有几次遇到乱丢垃圾的人,他上前论理,反而被人骂,感觉真是委屈。年轻气盛的他还是忍下了,只有回家后才向妈妈诉苦。“会好起来的,会好起来的,只要你干好了,会被别人尊重的。”龚华柳总是用自己的经历安慰儿子,劝说他再干干看。
就这样,张卓杰也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尽管还是个临时工,月收入也就800多元,但他比母亲“摩登”,开的是扫地车。当看到自己身后的马路清清爽爽,就像考试得满分一样高兴。
“‘试试看’——是妈妈的嘱咐,也是鼓励我们姐弟俩走上环卫岗位的宽心话。”女儿张晓艳读完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根本没想过会干上“环卫”。当年,龚华柳也是说“试试看”,送她走上大街扫地,没想到在环卫处已干了10年。如今想来,她说:“干一行是一行,从小在妈妈的熏陶下,没觉得干环卫有啥不好。后来,我找的对象也是在环卫工作中相识相恋的,我们夫妻一样都是环卫工。”
在母亲的影响下,这户“环卫之家”的4把“扫帚”,干得有滋有味。
20年来,龚华柳获得了全国先进女职工、温州市劳模等荣誉,并当选温州市党代表、温州市人大代表、乐清市政协委员……可对她来说,最牵挂的还是扫地。她说:“我最看重路面的干干净净,大家走在路上不捏着鼻子、不踮着脚尖,我就很有脸面,再辛苦也感到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