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
为社会多做些事,为国家多尽点责,这就是人生的价值。
存在与价值
——与万事利集团董事局主席沈爱琴女士面对面
世界认识中国,有三样东西是至关重要的:丝绸、瓷器、茶叶;市场肯定万事利集团,缘自集团历经31年锤炼的两大品牌:沈爱琴;万事利丝绸。
在我们的认知过程中,往往会给具化的人物、企业贴上各类简化的标签,标签便成了在重叠的生命领域里搜索存在的关键词。恰如一个陌生人对沈爱琴的了解往往会始于一堆社会角色的定义:“中国丝绸传人”、“中国十大女富豪”、“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不知情的人评价万事利集团,第一时间会注意到“中国丝绸行业唯一驰名商标”、“中国服装百强”、“中国最具时尚品牌”等荣誉。
诸如此类的标签,诚然是闪光灯聚焦的亮点,但标签之下愈加弥足珍贵的是企业家个人及企业实体存在价值的内敛。本质的追求,就像用线把阶段性成果串成交叉、绵长价值链的节点,每个节点都是企业成长的见证,每个节点都是成功的注脚。透过节点看万事利,原来最大的天空一直在价值背后。
为新而新,这是以抛弃的方式背离传统精神;墨守成规,这是以貌似保护的方式离弃民族记忆;我们需要的是现代意义上的守望,用现代的形式来传承和延续历史。
当雪纺、亚麻、皮草在一片流行躁动中波涌的时候,总需要有人静静地守望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丝绸。
当曾与黄金等价的丝绸沦为“地摊货”,“摇钱树”变成了“苦菜花”,中国制造丝绸需要重拾世界纺织品舞台上丢失的主角。
当上世纪的战乱逼使沈家的丝绸祖业难以为继,宽大的蚕房、世代相传的蚕和丝绸故事却一直留在长女沈爱琴的梦里。
沈爱琴选择丝绸,不仅出于女性对美的欣赏,不单为了商业利益,更是基于一种历史责任感,与家与杭州与国。
沈爱琴的第一份工作是走街患巷治病救人的赤脚医生。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只有16岁的沈爱琴在为病人解除病痛中头一回深刻体验到做人的价值和沉重的责任感。1976年,沈爱琴被时势和责任推上了实现丝绸梦想的舞台。22位放下锄头的工人,10台国营大厂淘汰下来的原始铁木织机,10万多元的债务,统购统调之外的黑户口工厂,眼光独到的沈爱琴在笕桥绸厂贫寒家底里看到瑰丽丝绸轻轻飘起的希望。没有原料,沈爱琴请老婆婆老奶奶用纺车将国营绸厂的下脚料整理成直接纺织的原料;没有技术骨干,沈爱琴三顾茅庐从上海、杭州、绍兴三地请来国营大厂退休老师傅;因为是计划外的“黑户口”企业,产品难以进入国营销售网,沈爱琴骑着自行车、挤着绿皮火车把自己的丝绸产品摆进了北京最大的王府井百货大楼。虽然很难,但沈爱琴硬是在草根企业编织祖祖辈辈相传的丝绸之梦。
曾几何时,以精美的丝绸闻名于世的中国却因落后的丝绸纺织技术和工艺,成为国际市场廉价的“地摊货”。抚摸着柔若无骨的丝绸,沈爱琴能够感受到一股力量正在冲破时空的重围、历史的隔阂、文化的断层,在她的人生里,守望丝绸俨然是一种使命。因为使命,沈爱琴不拘泥于丝绸传统工艺的囹圄,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技术创新,她有魄力放弃刚配置不久的200多台剑杆织机,砸下5000多万元重金引进118台日本三菱喷水织机,创下中国纺织行业的第一;因为使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丝绸行业受到狂风暴雨般冲击之前,未雨绸缪的沈爱琴就已描绘好从单一向多元联合经营的企业发展蓝图,工贸结合,巧借文化、生物科技、物流商场、医疗等多元产业来反哺万事利的“丝绸产业”丝绸;因为使命,沈爱琴不满足于在杭州或者在中国丝绸行业起到标杆作用,还要让万事利丝绸走向世界,为世界所认同和重视。创新、多元经营、国际化,沈爱琴找到了把中国的传统产品丝绸带入现代化的捷径。
在历史长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冲刷中,个人成了过隙的白驹,穷尽一生的守望或许只不过轻如芥籽,但再累再苦,沈爱琴的丝绸梦想依然鲜亮,因为站在丝绸面前,光荣与梦想往往比财富来得珍贵。
商品有三个价值: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概念价值。只提供使用价值的产品只能赚一般的钱,含文化价值才能使商品增值。
要使古老的中国丝绸重放异彩,除了提高纺织技术外,万事利需要做的是将古老丝绸与现代时装进行融合,将传统文化与时尚观念进行嫁接。
2000年9月7日,闻名世界的纽约贾维茨展览中心人头攒动,在悠扬的中国民乐声中, 30位中国一流模特身披丝绸伴着温软的光发出纯美的声响。或古典的田园恋歌,或现代的绰约风情,灵动时空的转换,娓娓道来的是中国五千年丝绸文化博大精深的蕴涵;民族与现代的撞击交融,表达了21世纪中国当代人对丝绸传统文化的继承、理解、升华。这场让见多识广的纽约人看得如痴如醉的“黄河之梦”丝绸时装秀,唱主角的正是万事利集团。
“丝绸不是一个普通的商品,它是一个文化产品。”这一句话沈爱琴一再强调。中国丝绸在世界纺织品市场上遭遇“滑铁卢”的切肤之痛,让沈爱琴清晰地意识到丝绸产品要实现增值,一靠品质好,二要负载的文化因素多。虽然时至今日丝绸印、染、整技术最为先进的国家,不是丝绸发源地、产丝大国中国,但沈爱琴仍然有信心织出世界上最美的丝绸。她的底气来自于奔涌在丝绸人心灵和血脉中的中国丝绸文化。技术可以引进,这种存于民族最深处的文化,外国同行却是无法仿效的。
每一扇机遇之门,都有一个守门人。收获机遇的临门一脚,在于主动执著地去找这个守门人。31年里,万事利始终孜孜不倦地挖掘丝绸承载的文化附加值,就像前锋一样积极寻找能够展示中国丝绸魅力的每次射门机会,找到守门人,用最漂亮的弧线印证存在的价值。
2001年10月,上海APEC会议,唐装抢眼,但论精美华贵,唐装却逊于中国政府馈赠给每位元首及其夫人的那套高级丝绸内衣。这套高级内衣的设计和生产企业,国务院挑中了万事利集团。得到这份珍贵的礼物,21个国家和地区的高官及夫人由衷赞道:“中国丝绸真是太美了!”
2002年,丝绸版《孙子兵法》、香港文汇报、精品画作《图兰朵》以比纸质书、报、画更细腻的姿态问世,织机穿梭,流水线印制出来的不仅是商品,却更是能入得中国丝绸博物馆大堂的艺术精品。2005年,这本万事利生产的丝绸版《孙子兵法》作为国礼赠予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兹被永久保存在“布什图书馆”。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杭州丝绸都陷在“低价怪圈”里。作为杭州丝绸企业的“灯塔”万事利集团提出了一个设想:当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丝绸遇上全球瞩目的奥运会,将会产生怎样的激情碰撞?这个想法在2005年10月终于成了现实——万事利获得了2008北京奥运会的特许商品经营权。2005年11月11日,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五福娃正式露面,万事利准备供应一个月的全真丝五福娃丝巾和贺卡,三天之内全部脱销。抢登奥运快车,万事利给杭州古老的丝绸行业带来了激情和希望;借北京奥运的“东风”,万事利努力让丝绸成为一种文化交流的载体。五福娃上的万事利水印,让更多的人了解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杭州不仅有着云树绕堤沙的西湖,还拥有那袭水样的丝绸款款从历史走来。
对待丝绸,沈爱琴跳出了传统经济学“使用价值”的框套,超越了单纯的商人意识,把丝绸产业做成丝绸文化。某种意义上讲,万事利自觉地把自己看作是一种广义的中国丝绸文化的继承者与经营者。
没有举目漫天的黄沙飞舞,没有清脆的驼铃相伴,但万事利的丝绸从来不缺传奇,她们以自己的方式续写着精彩的故事。
一张合同锁不住员工的忠心,一纸证书维系不了家庭的幸福。治企之道恰如齐家之道,不懂经营便会长满荒草。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比金钱更为人们所必需,那就是认可与赞美,而女性赢得光环与荣誉之前需要求解的两难问题就是事业和家庭的平衡。职场中的女性管理者,好比一个人站在空屋子里,抬头看见天空很高远,就幻想自己可以尽可能地升高,可是刚刚升起来没多久,头却碰到了透明的天花板。“玻璃屋顶”,破还是立?沈爱琴用自己的经历写下睿智女人的聪明答案:不破不立,因为我的事业可以转变为我们的事业。
1969年沈爱琴和她的爱人在四壁透风的茅草屋里举办了婚礼,在沈爱琴操持之下,两年后,夫家就盖起了新瓦房;沈爱琴和婆婆亲如母女的故事,是笕桥地区家喻户晓的佳话。管理着几千员工的大集团,沈爱琴没有太多陪伴女儿的时间,但只要不出差,全家人的早饭她一手全包。认识的人都说是能干的沈爱琴一手撑起了这个家庭。沈爱琴却笑着说,不对,有了家人才有今天领跑财富的沈爱琴。
创业初期,村里有些人看不惯沈爱琴一个女人成天在外抛头露面、不管家里。每每听到闲言碎语沈爱琴的婆婆急得要和老邻居们翻脸。沈爱琴的丈夫原在杭州第一汽车运输公司工作,看着新办的绸厂各方面条件都不好,他明白妻子的苦与累,有一次为了替绸厂安装大锅炉,他差一点还搭上性命。两个女儿是沈爱琴生活上的贴心小棉袄和事业的左肩右膀。小女婿这个“职业经理人”的到来,更把沈爱琴从烦琐的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静心思考万事利长远发展战略问题。
男人因为事业成功而家庭成功,女人因为家庭成功而事业成功。如果这个命题需要求证,沈爱琴会是绝佳的案例。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事不同,理同。治企业,亦如此。31年来,沈爱琴用治理“小家”的“爱心管理法”呵护着万事利这个几千人的“大家”。每年春节,沈爱琴都会同留守员工一起吃年夜饭。沈爱琴经常提醒身边的人,在万事利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有事随时可以直接找董事长。职工家里添新丁,沈爱琴会亲自上门送上利市红包,隔着千里万里也要邮寄一束鲜花给职工家属。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美国管理学家瑟夫·吉尔伯特有一个判断,人们喜欢为他们喜欢的人做事。沈爱琴,永远懂得如何让员工在细微处感受到万事利大家庭的温暖,而她的一片赤诚换来的是关系融洽的团队,是员工为集团任劳任怨的付出,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家和万事兴,人和万事利”,1993年,沈爱琴定下集团的名称,定下万事利人上下一心的行为标尺。细想一下,这又何尝不是职业女性走出家庭与事业迷宫的智慧。上善若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当很多职业女性还在为厨房还是厅堂左右为难时,沈爱琴,已经将事业与家庭看似矛盾的两个重要个人空间融为一体,以女人之心成就非凡大事。
倘若用天平来衡量人生的价值,贡献应是天平上最重的砝码。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最幸福的。
人生真正的价值并不在舞台之上,而在于扮演的角色之中。恰如万事利丝绸的价值并非商业和文化的和数关系,而是幂的关系一样,女性的智慧与气质是沈爱琴的底数,妻子、母亲、企业家……多重身份的交织是累积沈爱琴人生价值的指数。指数之中最耀眼或者是财富,但沈爱琴时刻铭记的却是另一种身份:她,沈爱琴是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受到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曾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曾以中国女企业家代表的身份参加过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极高的社会地位,是符号,是肯定,更意味着为大家构建理想生活的责任。
沈爱琴常说:“人的价值不在于钱的多少,在于你能做多少事,在于你对家庭、对与你没有直接关系的人能发挥多少作用,在于你能为社会作多少贡献。”亲眼看到倾注自己一生心血的万事利更快、更大、更强地发展是商人沈爱琴的幸福,为国家和社会尽更多责任、作更多的贡献是人大代表沈爱琴人生最大的享受。
早些年笕桥经济还不发达的时候,村民的房子大多是简陋的草房,一场大台风就可能使不少房子倒塌。如今站在万事利集团办公楼顶放眼四周,一座座欧式小楼鳞次栉比。集团办公室主任陈俊彦介绍说,这些楼房的主人大多是因笕桥绸厂和万事利集团发家的,是沈爱琴让他们一个个做起了老板和企业家;想到万事利集团周围居民买个菜都要跑大老远的路,沈爱琴一口揽下弄口村菜场全部的建造费用。笕桥镇财力有限,道路改建、公园绿化、大型社会公益活动,有资金缺口,最先解囊相助的往往是沈爱琴。去年万事利新控股的杭州第四医院和新建的万事利医院针对一些困难群体推出了减免医药费的善举。
“你们不富起来我会很心痛。”这句话沈爱琴挂在嘴上记在心头行在实处。“一叶落而知秋,履霜坚冰至”,见微知著,可以小中见大,可以近中望远。小至周遭个人,大到国家社稷,沈爱琴把这份对“家”的眷恋原封不动地复制到对社会、对产业长远利益的维护。
从最初的村民代表,到后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基本代表、镇人大代表、区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再到全国人大代表,每升一级沈爱琴顿觉肩上的担子也呈几何比例增长。
每年进京开会,沈爱琴总要带上至少6个提案。这些提案有些是行业一线的研究成果,有些反映百姓的社情民意。
1999年,沈爱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取消丝绸行业出口配额的提案,得到全国人大和外经贸部的响应支持;2001年,沈爱琴递交了保护发展中国丝绸传统产品提案,后来国家相继推出建蚕桑基地,发蚕农补贴等扶持政策;2001年开始,沈爱琴连续3年提出保护民营企业的提案,直接催生了中央后来颁发的《保护民营企业发展36条》。沈爱琴,中国丝绸行业的老大姐,不仅身先士卒冲在产业发展的第一线,还积极为营造良性丝绸发展环境奔走呼告。
2001年沈爱琴在杭州市人大会议上,提出在杭州民营企业中设立养老保险的提案,解决民企员工福利保障之忧,属浙江省首例。2005年“两会”前,一部电话、一个电子信箱、一个专门网页,一条由沈爱琴等牵头发起的四级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热线在杭州北山街道正式开通了,这种代表与选民直接沟通的形式在全国尚属首创。为了办好这条热线,沈爱琴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主动承担了热线开通以来的所需经费。只要轮到自己值班,她就会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匆匆地来到热线工作室,认真倾听每一通电话,耐心接待每一次来访,努力解决每一个问题。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挑着扁担摸着锄头踩着土地长大的沈爱琴从来都是实实在在做人,担任一个职务就尽一份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尽责、为大家打工”,只有心存天下的胸襟才能漂亮完成多重角色的跨越。
悬壶济世,治病人救人是沈爱琴从少女时代埋藏已久的另一个梦想。办一所群众最需要的医院,办一所群众最放心、服务最好的医院是沈爱琴多年的愿望。2005年,万事利跨入医疗行业,控股了杭州第四医院65%股份,投资1亿元在医疗资源相对缺乏的杭城东北部新建了万事利医院。
这家三期开放总床位将达1000张的民营医院将成为沈爱琴传承中医药文化、实现另一种社会价值的理想之地。
每个存在都在寻找生命里的那袭最华美的霓裳。在已逾半个甲子的时间里,起于草莽的万事利,在世界丝绸前进序列中续写中国制造的奇迹,在各类财富排行榜上谱写财富增长的神话。路走得远,经历得也多,无论是万事利集团还是沈爱琴个人都收获了一箩筐定义自己的标签,都找到安身于古道丝路之上、鼎立于商海沉浮之中、游弋于传统现代之间的存在意义。百舸争流,万事利的蜕变就像桑叶上蠕蠕不懈的蚕茧到飘柔滑顺、绚丽多彩的丝绸的华丽转型,从不起眼的低调到夺目的出彩,小小的空间孕育着巨大的舞台。看淡浮名,万事利的蜕变又像丝绸到蚕茧的回归,在瑰丽的时尚追逐中一如既往地执著于原始而质朴的企业存在本原。世人常说人生如戏。其实戏与人生,往往只有一线的距离,然而,万事利、沈爱琴给我们再次诠释了或“人生”或“戏”的存在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