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绍台金资讯
3  4  
PDF 版
· 绍兴县滨海工业区迅速崛起的省级开发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绍兴县滨海工业区迅速崛起的省级开发区
  绍兴县滨海工业区

  迅速崛起的省级开发区

  迅速崛起的省级开发区——绍兴县滨海工业区,地处杭州湾产业带,距上海220公里、宁波港120公里。随着绍兴跨海大桥的开工建设以及滨海出海码头和曹娥江口门大闸的建成,交通区位优势日益突出,将真正成为接轨上海、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黄金带的开放型窗口。

  成立于2002年6月的滨海工业区,是在绍兴县人民经过16次围涂的一片滩涂上创造的奇迹。该区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坚持经济中心、推进率先发展”主题,以国际投资环境评估标准为参照系数,致力打造“新型工业集聚区、机制创新实验区、城乡统筹示范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推进工业区的新一轮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4年多来,工业区坚持经济发展为中心,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到目前,已累计引进工业项目127个,协议总投资近250亿元,其中外资项目62个,协议总投资16.62亿美元;累计合同利用外资78561.6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7127.06万美元;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159.45亿元,新建项目73个,新增投产企业57家;累计完成基础配套设施投资40亿元,商贸开发投资逾11亿元。

  新型工业

  集聚区

  打造新型工业集聚区,是科学发展观在滨海工业区从根本上得到落实的最佳战略体现。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五中全会又强调了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成立不久的工业区,可谓是在一张空白纸上绘蓝图。打造新型工业集聚区就是滨海工业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载体,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近几年来,工业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

  实施生态工程,推进循环经济。早在2003年9月,滨海工业区就启动了全省首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创建工作,制订了《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该区以此为指导,充分发挥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主战场、挑大梁”作用。工业区因此被省环保局确定为浙江省首个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试点对象。去年,滨海工业区生态建设总体规划方案通过专家评审,规划通过5~15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建设起“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现在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大油脂、百丽恒印染为典型,以三鑫石化、欧亚薄膜、滨海石化“三架马车”为龙头,以57家投产企业为支撑,以循环经济特色工业园和生态产业示范园为两翼的腾飞格局,构建了不同类型的循环产业链。

  通过开发建设,滨海工业区已培育了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工业区引进的非纺项目超过了50%,突破了绍兴县纺织业一枝独秀的局限。初步形成了以华联三鑫、滨海石化为主的纺织原料产业集群;以欧亚薄膜、东亚工程玻璃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新发印染、江龙印染等为主的高档印染产业集群;以茶叶深加工、中大油脂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以万丰化工、嘉业化工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另外,还有涉及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健身器材、电缆光缆等产业的项目。整个工业区初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

  机制创新

  实验区

  着力提升服务,促进创新发展。对此,滨海工业区树立“一切为了项目”的理念,营造强烈的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氛围,完善一站式、保姆式服务的机制。

  该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该区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加大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类项目的力度,进一步增强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以滨海科创中心为服务平台,建立完善服务机制,发挥科创中心的孵化器作用,推进电子、生物等新兴产业发展。目前,工业区已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科技创新实力的队伍。一是高新技术企业逐年增加,已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3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县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二是培育研发中心,已有省级研发中心1家、市级研发中心2家、县级研发中心6家。三是鼓励企业重视知识产权、专利。2006年1~9月份共申请各类专利229个,其中,发明专利4个、实用新型专利4个、外观专利221个。四是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业区有2家企业积极参与各类标准的制定。有2项已正式发布,另有7项国家标准正在制定之中。

  工业区引进的项目科技含量和投资强度在不断提高。以今年引进的19个项目分析,大部分属于科技含量高、污染少的优质项目,项目的平均投资强度达到了192.14万元/亩。同时,进区企业的经营理念不断更新,注重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已有“亚光弹力色丁”、“棉锦磨毛府绸”和“环保型鲫鱼膨化饲料”等3只新产品列入省新产品试制计划,有9家企业注册了商标,正在努力开创自主产品品牌,实现产品从“制造”向“创造”蜕变。

  健全项目评优机制,是工业区机制创新的重点。滨海工业区尤其在加强用地管理、引导集约发展上,进一步强化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各项措施,加强用地管理调研,严格项目履约管理,加大管理力度,促进项目开工建设。仅今年上半年,该区就拒绝了业主要求落户但尚不具备落户条件的投资5亿元的5个项目。

  城乡统筹

  示范区

  和谐的社会环境、城乡的统筹发展,是打造新型工业集聚区的前提,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滨海工业区在成立之初,就把创建和谐滨海作为努力的方向。2003年初,工业区创造性地开展了“三有一化”综合改革,现已有19个村9850名被征地农民参加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1.62亿元资产进行了股权量化,10127人持有集体股份,2971人参加免费培训,2425人实现转岗就业。“三有一化”的综合改革,使开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结合,为维护工业区的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积极实施“强基惠民”工程,是滨海工业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该区今年已落实开发区所在的马鞍镇规划的55项惠民实事项目。工业区还投入巨资加强警力,组建专业巡逻队伍、配套交通设施,强化社会治安、交通秩序、安全生产、城市监察等管理和整治,积极打造“平安滨海”,努力营造优越的环境,为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镜海新社区等的建立,改善了社区设施和环境,有效促进了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较好地加强了外来人口社会化管理,维护区域(镇)内3万多外来人口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