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1年开始,祝龙光开始了他的寻“梦”历程——
为获得生动、翔实的第一手材料,祝龙光开始踏访原闽浙赣皖等苏区。
在福建浦城,江西的广丰、上饶等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战斗过的地方,祝龙光入深山,进丛林,实地踏访红军的足迹。《一打华埠镇》、《二克华埠镇》、《二战廿八都》、《三打球川镇》、《红十军出其不意占领开化县城》等,一篇篇反映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战斗故事的稿子见诸有关报刊。
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战斗过的地方,祝龙光进老区采访群众,走他乡拜访老红军。通过走访,祝龙光对这支队伍在三衢大地的活动有了完整的认识。1934年6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红七军团军改编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7月7日,先遣队带着160万份中央苏区赶印的《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等文告,从瑞金出发,向闽浙皖赣四省进军。9月12日,从福建省浦城县跨入浙西江山县境。先遣队经过江山,时间仅有5天,但这支英勇善战的部队在江山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抢占清湖渡,强渡江山港,切断杭江线,激战大陈乡,转战常山县,横贯开化城,激战大龙山,血战徐家村。这些战斗故事都被收集到祝龙光的《红军北上战三衢》中。而先遣队在遂安(今淳安县)、分水、桐庐等地的活动,同样感人致深:挥师分水,进军桐庐,伏击白马,等等。
在红军挺进师战斗过的地方,祝龙光拜访老红军战士、老区的群众,查阅党史资料、红军回忆录、红军革命文物。其中就有粟裕的《回顾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浙西》,乐少华的《红军抗日先遣队》等红军将领的回忆文章。1935年1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江西怀玉山失利。粟裕、刘英率领800余名红军战士突围,到达赣东北苏区,找到了中共闽浙赣省委。不久,根据中央分局指示,以突围部队为基础,组建红军挺进师。2月27日,整编就绪的挺进师在师长粟裕、政委刘英的率领下,由赣东北向浙西南挺进。3月23日,进入浙江的第一站便来到江山。留下了第二纵队,坚持在江山、遂昌、浦城边境开展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这支队伍的战斗故事,是祝龙光写作的主要素材。《奔袭塘源口》、《奇袭白石乡》、《夜袭保安乡》、《攻打长台区》、《智取“独龙殿”》,等等,均取材于挺进师在江山的战斗故事。1935年9月和1937年2月间,国民党调集各路大军,“围剿”红军挺进师。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红军将士斗智斗勇,展开了极为艰苦的反“围剿”斗争。华竹坑战斗、徐复年战斗、大岭岗战斗、上塔心战斗、洪岩顶战斗,充分展现了红军战士的机智勇敢与极端困苦。
红军浴血三衢大地,深深打动着三衢儿女。群众自觉地组织起来,给红军送茶送饭、购买物资、救护伤员、通风报信等,与红军鱼水相依。在祝龙光的笔下,有着这样一些感人故事:《一条花麻毯与迟到的工钿》,讲述了廿七都农民徐顺昌、廖积基抬着担架,历经3天,翻越数重大山,行程近百里,帮助受伤的挺进师领导人转移到遂昌。辞别时,红军领导人把仅有的一条毛毯送给廖积基。当这支队伍第二次返回廿七都时,他们又找到徐顺昌,补付了前次抬担架三天的工钿。类似的故事不计其数。在浙西许多深山老林里,至今还留存下“红军棚”和“红军灶”,以及博物馆珍藏的马灯、电筒、茶杯等革命文物,这些便是当年军民之间血肉相连的真实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