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做布匹生意的管观友从老家台州来到绍兴柯桥。
创业伊始,管观友就在自家的店面附近,目睹一位经营户怀揣几万元现金,在大桥上遭到歹徒的抢劫。虽然经过周围群众的努力,歹徒被现场抓获,但此事还是深深触动了管观友,“现金交易时难免提心吊胆”。
“如果企业职工在上下班路上被偷被抢,如何保证工作热情?如果居住环境治安秩序混乱,幸福生活从何谈起?如果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再多的财富又有何用?”作为绍兴县钱清镇派出所的教导员,郭建华见证着经济发展过程中,百姓对安全感期许的增长。
郭建华的担忧,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近期的一项统计分析中得到证实。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1979年至2004年的26年间,我国社会秩序指数年均递减1.7%,其中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率从1978年的5.5件上升到36.4件。研究表明,在影响社会治安安全感的因素中,农村居民忧心财产安全,而城镇居民更多担心恶性犯罪的增加。
“不必讳言,处于社会剧烈变化的转型期,犯罪和社会治安问题确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严峻挑战。”绍兴县公安局局长魏明认为,促使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让公众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既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法治社会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
魏明也坦言,在轻纺城市场这个有40多万外来人口,现金、货物、人员都处于大流动状态的市场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不少见。
可如今,身为中国轻纺城市场台州商会会长的管观友,早已把妻儿都接到柯桥安家落户。他的经营规模,也从当初的1个门店扩大为2个门店、一家仓库和世贸中心里300多平方米的营业面积。
让他“安心”的理由是,治安问题仍然存在,但出现问题后的解决情况却发生了根本改变:密集的治安探头,高科技的情报监控网络,随时待命的巡特警和协警、保安……
安全,作为政府提供的一项公共产品,与百姓的心理需求恰好契合。按照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安全的需求”是人类“生理需求”之外的较低层次的基本需求。因此,让公众免于恐惧,已成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础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