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形象导刊
3  
PDF 版
· 和谐绍兴唱响越剧百年辉煌
· 2006年中国越剧艺术节活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10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和谐绍兴唱响越剧百年辉煌
——写在2006年中国越剧艺术节即将开幕之际
  和谐绍兴

  唱响越剧百年辉煌

  ——写在2006年中国越剧艺术节即将开幕之际

  1906年,一个莺飞草长的季节。

  嵊州市甘霖镇东王村村民李世泉、高炳火等人,把门板铺在稻桶上,搭成了一个简易戏台,艺人们粉墨登场,演出了两出小戏。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不经意间的演出,竟然开启了越剧的历史。从此,这一委婉动听、柔美抒情的剧种,从田间地头逐渐弥散,沿着不息的剡溪,飘过曹娥江,流入黄浦江,最终风靡全国,倾倒华人世界。

  在越剧诞辰百年之际,我们来到越剧的故乡,追寻她的足迹,感受她的脉动,深深地为她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和谐绍兴的“民间图景”

  A

  谁也无法想象,百年越剧,在绍兴还有这样深厚的民间土壤。

  每天清晨或傍晚,你只要往绍兴、嵊州等地的市民广场、河畔湖边去走走,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和谐的图景:越剧迷们三五成群,拉二胡的摇头晃脑,如痴如迷;唱越剧的举手投足,声情并茂;路人们驻足而立,有的还轻轻地跟着哼几句……

  确实,越剧诞生于嵊州农村,走向繁荣的虽是上海这个大舞台,但她的根,从来没有离开过养育过她的这片土地。越剧已经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了他们生活的惯性。广场,亭阁,河边,公园,都成了人们哼唱越剧的场所。

  越剧深得百姓喜欢,是有理由的。她来自民间,扎根民间,喜欢以平民视角来“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即使表现“大家闺秀”,也是以“小家碧玉”的心态来揣摩。越剧的这种“大众情怀”,广受百姓认同,自是情理之中的事。

  因而,在绍兴农村,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过节,过生日,老人祝寿,都要请“草台班子”来唱一唱。

  老百姓的需求,拉动了民间剧团的发展。单是在嵊州,民间剧团就有112个,全年演出3.5万场左右,演出收入5000多万元,包括当地道具、服装等相关文化产业在内,越剧每年为嵊州百姓带来了8000万元的总收入。

  这些民间剧团,每年带着演戏的道具,从农历正月初出门,长年在苏浙沪等地演出。据嵊州一位民营剧团的团长告诉我们,他们一般每天演出两场,生意十分火爆,今年的演出日程已经排到了年底。

  令人称奇的是,越剧甚至成了某些村的“块状经济”。嵊州市崇仁镇古门村,700多人口,竟有200多人从事唱越剧这一职业,全村最多时可拉起7个剧团,每年能将150多万元钱带回村。许多农村女青年,在台上,她们是巧目流盼的艺人;在台下,她们仍收拾着自家农田里的庄稼。

  越剧带来的和谐图景,不单存在于绍兴。在刚刚结束的“百年越剧万里行”活动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她无穷的魅力。在武汉,在北京,在上海,越剧“粉丝”们的狂热,让越剧故乡人深受感动。当台下观众如潮的掌声一次次响起,当演出结束时戏迷一下涌上前台想一睹偶像的风采,当热情的“粉丝”饱含深情地呼唤着演员的名字时,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百年越剧的和谐美,竟还是如此感人,古老艺术的草根基础,竟还是如此强大!

  推动越剧的“有形之手”

  B

  一座城市能拥有一种影响世界的艺术,那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单纯地守望一种古老的艺术,就只能让这种艺术进博物馆,成为人们的一种回忆。

  而越剧是幸运的。在她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有一双“有形之手”在推动着她前行。

  在绍兴,培育越剧的发展,成了建设和谐社会的载体。绍兴市委书记说,越剧是绍兴的“金名片”,作为政府,有责任做百年越剧的薪火传人,绍兴要努力打造成为越剧艺术中心、越剧创作生产中心和越剧文化旅游中心,积极推进越剧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越剧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艺术。

  政府“有形之手”的推动,一年比一年有力。他们已连续四年举办了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邀请三地越剧名角来绍演出。每年安排的20多场演出,几乎场场爆满,成为全国戏剧界少有的盛事。

  最近,绍兴市又组织承办了百年越剧万里行——中国越剧名家名段演唱会,56名国家一级演员(其中包括21位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组成了一个越剧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明星”阵容。他们从杭州出发,西进武汉,北上京城,东抵上海,路经舟山,历时一个多月,最后在越剧的诞生地嵊州谢幕。明星们表演了百姓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在全国刮起了一个越剧旋风。

  政府对越剧的推介,不遗余力。今年3月,嵊州市将袁雪芬、徐玉兰等越剧老艺人请来,举行了越剧百年寻根系列活动,共同探寻越剧成长的足迹。8月,绍兴市又专赴北京,向首都新闻界人士推介越剧;紧接着,又专门到上海,就越剧如何创造下一个百年辉煌,问计于上海文艺界人士。

  在绍兴,越剧艺人是这块土地上的宝贝,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在越剧的发源地嵊州,当地越剧名角的舞台装扮,被做成了灯箱广告,悬挂于街道、广场等公共场所;越剧的“草木才子”们,评上了职称,有的还当选绍兴市拔尖人才以及当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绍兴有专门的艺术学校,培训越剧艺术人才。去年,嵊州市从农村招收近百名学员进行培训,半年后,这批人被充实到民间剧团。最近,嵊州市文广局举办了首期越乡民营剧团团长培训班,为30多位民营集团的“领头羊”集体充电。

  政府对越剧的投入,也是一年多于一年。嵊州市政府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排戏,并投资1亿元辟建文化广场和中心广场;还规划建设越剧剧本中心,专营民间剧本的收集、收藏、买卖;并规划建设一个越剧服装市场。

  绍兴市政府设立了越剧发展专项资金,每年财政拨款2000万元,用于发展越剧精品剧目;绍兴市委宣传部在每年用于扶持文化精品创作的600万元文化发展基金中,切出三分之一,用于鼓励创作越剧剧本。

  政府还出资保护古戏台和越剧遗存。目前,全市被保存和修复的古戏台约有200个,数量之多,形式之美,建筑之精,在全国极为鲜见。这些古戏台分布于乡间,记载了世代民间艺人的生活轨迹,也收藏了簇拥的人影、如雷的喝彩,成为一本活着的越剧教科书。

  东王村香火堂,是越剧诞生地。为保护这一珍贵遗迹,嵊州市对其进行了整修,展出越剧史料、照片和一些服装、道具等,让后人永远记住那段历史。

  作为女子越剧诞生地的甘霖镇施家岙村,村里的“八卦台门”,是当年女子越剧的培训基地,如今镇村投资40多万元,进行了整修。

  在嵊州,政府每年都要举办民间越剧节,把长年在外地演出的民间剧团请回来,为家乡人民奉上越剧大餐。今年10月16日至28日,借百年越剧诞辰之际,绍兴市又将举办中国越剧艺术节。期间,将举行全国优秀越剧节目交流演出和评奖、中国民间越剧擂台赛等丰富多彩的节目。

  创新越剧的“文化基因”

  C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越剧的演出现场:“台上才子佳人,台下白发老人。”白发“粉丝”对越剧的狂热追捧,确也令人感动,但缺少年轻观众的掌声,不免让人产生些许遗憾和忧虑。

  越剧如何来培养年轻的观众?绍兴市一方面让越剧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景点;另一方面,引导越剧走时尚化、精品化、大众化之路。

  “越剧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绍兴践行的理念是:越剧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的确,从中国越剧的百年发展历程来看,她走过的是一条趋新求变、锐意探索、改革发展的辉煌之路。她以兼容并蓄的艺术情怀,广泛地学习话剧、电影、歌舞和昆曲等其他传统戏曲的表演方法,突破传统戏曲的行当和程式规范,吸收并运用姊妹艺术的舞台布景、灯光、服装、化妆,巧妙地将现代艺术与优秀传统艺术有机融合,并创造性地在传统戏曲中建立起剧本制度、导演制度和剧团运行制度。

  近年来,绍兴市更将越剧创作置身于一个开放的文化坐标中,通过“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不仅繁荣了越剧市场,更使越剧在各种交流碰撞中吸纳时尚元素,追求新的表现形式。

  绍兴市文广局的《越女千古情》,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越王勾践》,嵊州市越剧团的《书生王羲之》,上虞小百花越剧团的《白兔记》、《梁山伯与祝英台》,诸暨市越剧团的《秦香莲》等,这些越剧新戏,在唱腔、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今年初,沪、杭、绍三地联手,排演了新编越剧《虞美人》,被媒体称之为改良百年越剧“基因”的一次尝试。在楚霸王某些情绪激昂的唱段里,甚至可以听出一丝京剧的味道;在楚王与虞姬难解难分的舞步中,甚至可品味出现代舞蹈的影子。

  这次中国越剧艺术节的压轴剧目《越女三章》,其创新之处,也值得期待。这一新编大型越剧,脱胎于《越女印象》,剧中展现了西施、唐琬和祝英台3位女性为追求美好生活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宣扬了越地人文精髓。

  在纪念越剧百年诞辰之际,绍兴还开展了“我与越剧”征文,汇聚海内外越剧迷的动人故事,组织优秀作品进剧场、去广场、下基层,培养越剧观众。

  绍兴市还将编选一套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中小学越剧教材,组织优秀越剧剧目到学校演出,出版越剧连环画等与越剧有关的书刊,为越剧培养未来的观众。最近,他们还组织了“百年越剧进百年复旦”活动,让当代大学生了解越剧,喜爱越剧。

  和谐的绍兴,孕育了和谐的艺术;和谐的艺术,促进了和谐绍兴的建设。在绍兴这块土地上,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越剧,正在人们努力中,又开始书写下一个百年的辉煌。

  周智敏 裘浙锋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