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埃德蒙·费尔普斯因研究通货膨胀以及通胀对失业率影响之间的关联,获得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宣布把经济学奖颁发给费尔普斯之际,瑞典科学院9日认定,后者所作相关研究“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之间关系的理解”。
费尔普斯:并非全然意外
“我开始意识到自己获得了这项大奖。”费尔普斯说。
此刻,这名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身处全美第一大城市纽约,借助越洋电话连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实时回应记者们在瑞典科学院专项新闻发布会上提出的各种问题。
“我知道(获得诺贝尔奖)这件事可能会发生,”费尔普斯说,“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也不知是否真会发生。”
“我非常高兴,”他稍后在纽约告诉当地美国记者,“我等待(获奖)了相当长时间”。他坦诚相告:“我最初以为自己60多岁时能够获奖,后来以为自己能在70多岁时获奖,最近一段时间则以为要等到80多岁时才能获奖。”
费尔普斯现年73岁,接到获奖通知时正值美国东部时间清晨6时以后不久。他的获奖研究成果完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忆及当年,他说,“我当时试图把人的因素融入经济模型中,尤其考虑人们对其他经济动因当前以及今后所发挥作用的预期。”
他的挑战对象,是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项理论以及与这一理论相应的所谓“菲利普斯曲线”,即认为通胀与失业率之间呈现一种稳定的此消彼长关系。简言之,“菲利普斯曲线”似乎显示,可以货币政策为杠杆,付出高通胀代价,收获低失业率。
评审委员会:影响宏观经济
然而,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通胀和失业率同时上升的“滞胀”现象,是“菲利普斯曲线”所无法解释的。
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的说法,费尔普斯“认识到,通货膨胀不仅取决于失业率,也取决于企业及其员工对价格和薪资上涨水平的预期”。
费尔普斯创建一个新模型,以描述通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由此形成依据预期作出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他还发现,存在某个“均衡失业率”,在此基础上,总体经济环境预期薪资水平上升之际,企业会给员工加薪。
评审委员会成员贝蒂尔·霍尔姆隆德评价说:“这一观点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们接受……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成果。”
费尔普斯的研究成果推进了人们对完全就业、稳步定价和快速经济发展、即各国政府稳健经济政策中各项中心目标之间此消彼长关系的了解。评审委员会认为,他的分析“根本改变了人们对宏观经济如何运作的看法……对经济理论以及宏观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历年来,这还影响了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调整利率的决定。
诺贝尔奖:美国人包揽4项
迄今为止,瑞典科学院宣布的本年度3项科学类诺贝尔奖和1项非科学类诺贝尔奖全部由美国人包揽。
本月2日,美国人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获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3日,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获物理学奖。4日,罗杰·科恩伯格获化学奖。
对美国人历年获经济学奖者众多、且今年美国人再次获奖,一些欧洲学术界人士给出一种解释,即美国学术界对经济学研究的投入以及重视程度远超过其他国家。
不过,经济奖多数情况下是由多人分享。自1999年以来,诺贝尔经济学奖本年度首次由一人独享。埃德蒙·费尔普斯可望在12月10日颁奖典礼上获1000万克朗(将近140万美元)奖金。
除了在大学任职和从事研究工作,费尔普斯目前还兼任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美国国会参议院财政委员会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顾问。
他先前多次访问中国,获多所中国高等学府荣誉教授称号。
徐勇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