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舟山资讯
3  4  
PDF 版
· 第四届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亮点纷呈
· 感受普陀山文化之旅
· 普陀山主题教育见精神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普陀山是我国唯一以海岛自然风光、佛教历史文化兼胜的国家重点风景区,是人类历史遗存的瑰宝。旅游者出于对不同文化探索的冲动,纷纷慕名前往——
感受普陀山文化之旅
本报记者 顾 挺
  普陀山是我国唯一以海岛自然风光、佛教历史文化兼胜的国家重点风景区,是人类历史遗存的瑰宝。旅游者出于对不同文化探索的冲动,纷纷慕名前往——

  感受普陀山文化之旅

  本报记者 顾 挺

  秋高气爽的时节,记者踏上了“海天佛国”普陀山。眼前这方“净土”不仅是自然奇山,更是文化名山。

  据介绍,近年来,普陀山积极探索旅游产业精品化发展之路,突出景观文化主题,挖掘景区文化内涵,演绎传统文化,使旅游文化转变为文化旅游。

  高速客轮靠岸,一个来自无锡的团队进了“山门”,队伍中既有挎着香袋的中老年妇女,也有年轻时尚的情侣。普陀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游客。

  普陀山佛教起源于唐末,几经兴衰,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愈来愈受到世人的关注。普陀山管理局把传统的朝圣礼佛、师法自然,作进一步延伸和深化,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把文化活动作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他们已连续举办三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吸引了50多万香客游客的参与。今年的4月16日,普陀山还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佛教论坛闭幕式。

  夜幕降临,普陀山白华公园内的文体角热闹起来了:老年民族乐队奏响现代舞曲,男男女女翩翩起舞,连一旁观看的外来游客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文体角现场充满了男女老少同乐、居民游客共欢的温馨气氛。

  景区对外开放后,丰富大众生活,提高文明素质,是摆在普陀山管理局面前的一件大事。为此,他们从推出首届“普陀山之春”文体活动到今年“普陀山之春旅游节”,共举办了16届。旅游节期间,岛上干部群众、驻地部队官兵和外来游客踊跃参与文艺表演、体育比赛、智力竞赛和广场联谊活动。普陀山充满活力和生机。

  同时,普陀山还结合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联谊活动,大众文化丰富多彩。目前,普陀山拥有13支舞龙队和球类、长跑、太极、秧歌、木兰扇等7支健身队伍。

  “普陀山是生态之山,其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是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宝贝,是阿拉普陀山人的饭碗。”一位名叫张海平的普陀居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

  丰富生态文化,提升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普陀山率先按照国际惯例全面导入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开展生态景区标准建设。2002年以来,他们累计投资1.2亿元,对全山1221株古木名树和摩崖石刻、国家保护动物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抢救保护;转移岛内畜牧业、种植业和水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全岛“禁摩”和禁止燃烧散煤及煤制品,减少大气污染;在实施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标准的同时,以每吨300元的高昂代价将全岛生活垃圾清运出山处理;全面实施绿化、美化、彩化工程。仅今年以来,他们就完成环境绿化改造4.2万平方米,种植各类乔灌木3.15万株、景花10万多株。他们首次推出的100株普陀山百年以上珍贵古树名木,被社会各界人士认养一空。

  眼下,普陀山正结合争创国家AAAAA级景区,对普陀山“短姑对迹”、“磐陀夕照”等旧“十二景”景点进行重新恢复和包装,修缮荒废的山、崖、潭、涧、井、洞等古迹,以展示普陀山“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的魅力。

  

  【新闻链接】 2005年,普陀山共接待游客247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37.22%,旅游总收入11.63亿元,比2002年增长56.11%。今年上半年,普陀山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再创新高,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1%和55%。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