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任13天后前往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也是日本首相第一次把中国作为上任后第一个出访国家。为什么安倍首相会在短时间内实现破冰之旅,已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不少日本媒体采用擅长的“显微镜”分析法,演绎出类似“先手后手”、“得分失分”的结论。笔者认为,以下三个因素至关重要。
因人成事。安倍与前任首相小泉都是世袭议员,属于同门(自民党)同派(森喜朗派),政见主张基本相同。但两人也有很大不同:小泉三次竞选自民党总裁才如愿以偿,安倍一次竞选就马到成功。小泉孤芳自赏而独断专行,安倍善于发挥团队力量,注重听取侧近声音,即古人所云“因人成事”。 安倍采纳了身边“高参”进言:抓住时机,兑现改善亚洲外交承诺,既可对外偿还小泉的“负遗产”,又可对内封堵在野党攻击,收事半功倍之效。
因时制宜。安倍成为首相前后的发言表态变化极大。成为首相前,安倍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积极支持小泉。成为首相后,安倍在这个问题上不再公然叫板,多次表示不打算在这个问题上明确表态,不希望这个问题成为政治问题和外交问题。过去在“村山谈话”和慰安妇问题上表现强硬的安倍,成为首相后则明确表示要继承“村山谈话”和慰安妇问题上河野洋平讲话的精神。不是因为安倍思想发生了变化,而是“在其位,谋其政”。不像小泉那样,“心情问题”高于国家利益。
因势利导。安倍当选首相前后承诺改善亚洲外交,表示首次出访要前往亚洲国家,也是因为改善亚洲外交是大势所趋。日本国民的呼吁,美国政要的暗示,国际社会的期待,让安倍只能因势利导。对于上述诸多变化,中国方面当然也在密切关注。古人云“智者顺势而谋”。中方所谋之势,是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与合作,是为亚洲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是为构建和谐亚洲、和谐世界。安倍首相实现访华,是中日两国领导人因势利导的决断,是力争互利双赢的选择。于青
(《人民日报》供本报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