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末的一个下午,北京市统计局四楼会议室内,“国民幸福感调查”的数据评估正在进行。
“调查选取的样本量代表性是否科学?”项目负责人王红首先发问。随后不断有问题抛出:“各项满意度的分值是怎么算的,赋权的方法是否统一”、“上下班交通情况的城乡分组数据差异性如何”等等。会议始终在疑问、阐释与求证的氛围中紧张进行着。
4月5日,新成立的四川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外公布了“开局之年听民意”的大型公益性社会调查报告,在这次民意调查中,首次增加了“幸福感”的调查内容,是国内官方统计机构率先进行幸福指数统计的尝试。
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与“幸福指数”密切相关的指标早已悄悄地进入了自己的视野。在全国和各地的各种会议上,体现“民生”的幸福指数成为一个被频繁提及的话题,在制定的各类的发展规划、指标之中,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国计”更多地、也更密切地围绕“民生”展开。
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外贸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除了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老面孔”外,节能、科技、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新指标,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政府和公众视野。
四川省统计局副局长胡品生透露,国家统计局即将推出的“幸福指数”是一个综合考量,将有若干个指标,比如人们的收入、生活水平、健康水平、人际关系、成就感,安全感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等。根据这些问卷进行统计调查,综合计算得出一个人、一个地区人民的幸福指数。
这就意味着,统计的着眼点将是与“人”、与人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方面,抽象的数字将反映出具象的人的幸福、人的痛苦、人的生存质量。
“人”,真正从统计报表上站了起来。这将给政府决策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也将给公众带来信息的盛宴,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一种拓展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