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对城市里的“拾荒者”来说,可是干活的好日子。今天,记者在温州市区,走近这些平时被忽视的群体,看看他们怎样度过“十一”黄金周。
在解放路,来自江西的小王推着破旧的自行车,车头挂着大大的黑色塑料袋,一路在垃圾桶里“寻宝”。 他笑称自己是“流浪者”,在温州“拾荒”谋生已两年了。他乐呵呵地说:“这几天,可是我丰收的日子。天上下雨不会掉垃圾,人多了才会有垃圾。放假了,上街的人多了,垃圾也就多了,矿泉水瓶、商店广告单、废报纸……啥都有。看,我都已经捡了五六大袋了。”他指着捆在自行车后座上的蛇皮袋说。
小王与记者聊了起来,“推着车子,一天大概绕着市中心走80来趟吧!这几天街上人多,垃圾也特别多,可以赚不少钱。这些破烂对城里人来说,可能都是没用的,但在我们这些卖垃圾过日子的看来,可都是宝贝呢。”
聊天中,小王也流露出对温州的特殊感情。“我1994年就曾来温州打工过,后来也去过上海、杭州等其他城市。两年前,我还是回到了温州。温州年年都有变化,今年国庆比去年热闹。”他还说,他捡破烂的朋友很多,光在市中心这几条街上就有10多个“同行”。
记者在素有“女人街”之称的纱帽河,遇到了正在“拾荒”的董大姐,手里拎着一个一米多长的黑编织袋,正在马路上和垃圾桶里搜寻垃圾。她告诉记者,她和丈夫从安徽来温州拾荒已经有3年了,靠卖垃圾供老家两个孩子读书。“我们现在住在蒋家桥,每天上午七八点钟骑车到市中心‘干活’,晚上回家后把捡的垃圾分类后,送到收购站。要忙到后半夜,快天亮4点钟才躺下。”
“这几天放长假,逛街的人多,垃圾扔得也多,一天捡的能卖六七十元,比平时要多三四十呢。”董大姐讲起这几天的收获,很高兴。她指着手里的黑色编织袋说:“平时要走2个小时才能装满的编织袋,这两天走一个小时就满了。”在她的眼中,城市人也在变化:“现在温州人文明多了,往地上乱扔垃圾少了。前几年过节,路上的矿泉水瓶到处滚,我都来不及捡,今年却只能在垃圾桶里面‘淘’了。”
(本报温州10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