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国庆特刊·文化生活
3  
PDF 版
· “赏桂”,“香”在大众化
· “五湖四海的民间集市”
· “集体性的刺激体验”
· “呼唤团圆的民间聚会”
· 在华盛顿“闹”樱花
· “大众化的五彩饕餮”
· “狂欢精神的集体诠释”
· “醉”游慕尼黑啤酒节
· “在问候中释放温情”
· 共享是个快乐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赏桂”,“香”在大众化
  “高端化”、“个性化”造就了都市人娱乐活动的分水岭。而与之相反的“与众同乐”,则有着“个性”娱乐所不能取代的文化内涵。

  在“赏桂”的情境下,人们不约而同地履行着同样的仪式,并由此将分散于城市各个不同层面的人集结起来,共同演绎和谐之风。

  农历八月,时值中秋,也正是赏桂的最佳时期。杭州市区的赏桂热也一度掀起,一波接一波的市民纷纷涌入“满陇桂雨”、“玉泉植物园”、“曲院风荷”,寻访人群之中的那一缕桂花香。眼见这股热潮,我们不禁犯疑:桂花随处可见,为何非要凑这个热闹呢?

  “赏桂”:

  众乐乐的“城市样本”

  日前,来到杭城十大传统赏桂宝地的玉泉植物园,眼见这里“赏桂”氛围大好。虽然自掏腰包购买10元钱一张的门票,来此处赏桂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周阿姨在杭州植物园工作了十几年,她的双眼,见证了桂花园的成长。在她的记忆中,市民对赏桂的热情也是这几年才形成的。

  周阿姨介绍说,起初,这里赏桂的人并不多,每年花一开,他们便会把花打下来,送到杭城的各个加工厂,制成各式各样的桂花食品、香料。而近年来,随着“赏花”风气渐开,不少市民提出了保留花瓣的建议,植物园的桂花也逐渐从原来植物园的“经济植物”提到“一线”,成为以观赏为主的植物。

  如今正值赏桂时节,前来赏桂的杭州市民自然不少。周阿姨饶有兴致地向我们介绍,“这几年,我们每年举办的桂花节,都会有大量的市民过来赏桂,坐下来喝茶的也不少。尤其是双休日,我们这里茶座的凳子有1000多张,不过有时还是不够。”

  在植物园的桂花园区内,我们遇上了前来品茶赏桂的一家子,年逾花甲的老妈妈说,尽管社区内也栽种了桂花树,而植物园第一期飘香的桂花也已经谢了,可能还不比他们窗下的香,但是他们还是大老远地跑来,与很多人一起,搬了竹椅坐在成片的桂花树下。“为什么不在家附近赏桂呢?”“没气氛没感觉呗!”他们说,赏桂是一件家人或者相熟的好友在一起做的美事儿,倒也不是单单闻个香气喝个茶。在视野开阔、空气清新的环境里,在众人同赏的氛围里,能把平时凑不到一起的人都聚集在一棵桂花树下,更有一种情趣。

  大众文化熏陶下的杭州市民,似乎对这种同城共聚的传统娱乐活动乐此不疲,光影交融的午后,摊一块桌布,在植物园的大片绿地上,前前后后地坐开,看人也好,品茶也好,赏花也好,兴之所至,“赏桂”本身的意义也就达到了。

  “文人专利”

  转向“平民庆典”

  赏桂,对于古人而言,只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附庸风雅、吟诗作赋的寄托。对终日忧心衣食的寻常百姓来说,“栽桂”、“赏桂”却是一种奢侈消费。史料记载,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就被奉为名贵的花卉与贡品。西汉刘歆撰《西京杂记》称:“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所献奇花异木两千余种,其中有桂十株。”由此可见,桂花引种帝王宫苑,汉初已获成功,并具一定规模,只不过,在那时,“赏桂”并不是人人都能参与的活动。

  如果说“赏桂”对古代平民还是遥不可及的,而随着时下物质水平的提高,大众对生活享受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赏桂”也随之成为现代都市人娱乐休闲、沟通情感的不二选择。

  “赏桂”之所以平民,很大程度在于它独特的适应性。作为杭州植物园的高级工程师,胡绍庆教授对桂花颇有研究。胡教授介绍,桂花是一种适应性相当强的绿色植物,而桂花树也是最易栽种的城市绿化树种,“它的生态幅位很广,对气候、土壤的要求也不高。只要不是过酸和过碱的土壤,它都能够存活;另外,它对肥力、光照也有相当强的适应性。”

  胡绍庆介绍,全省目前桂花的栽种面积已达到10万亩,其中包含90多个品种。而目前杭州市内共栽种桂花60多个品种,植物园栽种的20多个品种中,朱砂丹桂最宜观赏。这些桂花品种,既有偏重于经济用途的,也有偏重观赏的。“可以说,桂花是一种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并举的植物,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更偏向于桂花的观赏价值,特别是像植物园、满陇桂雨这些地方,每年都有大批的市民来赶热闹。”

  热闹如赏桂,在植物园、满陇桂雨这些赏桂的绝佳去处,市民们的热情随着一轮又一轮的花开花谢,周而复始。赏桂,这一在古诗词中才有的传统活动,在现代人的诠释中,又产生了新的意义——一种不偏不倚的平民化大众“盛典”。

  “赏桂”的大众化

  还能坚持多久

  现代化社会的高速演变,推进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都市文化。大到节庆,小到娱乐,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讲求“个性”二字,有道是“怎么个性怎么玩乐”,凡事都要与众不同,独自享受。十多年前,KTV消费刚刚兴起之时,多少人坐在一个大厅,共同欢唱还是首当其冲,然而,渐趋“个性化”的文化,却让人们不自觉地走出大厅,进入卡拉OK包厢。

  无独有偶,“赏桂”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统活动,如今也不乏个性化的尝试。前几日,一位从事历史研究的师长,突发其想,说是要到老杭大的某一隅清净地“赏桂”。于是,我们准备了一些食物和矿泉水,卤鸭、鱼片、饼干、栗子、牛肉干、花生,和几位相熟的朋友,以中秋的名义聚会。

  聚餐的地点选在老杭大的一个不起眼的小亭子旁。那里有些偏僻,杂草丛生,但是在我们落座的石桌旁,长着不多的几棵桂花树,那位从事历史研究的朋友很是合意。他说,相约我们几个人,边赏桂边吃月饼,就是图这么个清静机会。

  大概是离开花还有一段时日,那几棵桂花树静立在草丛间,不闻一丝花香。说是赏桂来的,我们也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谈天说地,“指点江山”上,两个多小时,虽然大家相聚的感觉还不差,但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觉得不过瘾。

  目睹了现代人的“赏桂”姿态,笔者有了这样的疑问:在渐趋“个性”的娱乐磁场下,如今大众化“赏桂”活动,是否也会随着这股“个性”之风,在10年或20年后的某日,不复存在?

  刘先生一家已经连续4年前来满陇桂雨赏桂,他们一家人对此感受颇深。“听说现在也有一些宾馆、酒店推出了个性化的赏桂服务,不过,我觉得那种形式还是不如现在这样好,毕竟,来赏桂的人都是为了感受一种氛围,人多了,自然就热闹,我们喜欢这种热闹。”

  采访中,不少市民也持有同样的看法,大众化赏桂所特有的同乐氛围,是其他“个性化”的形式都无法取代的。有人甚至觉得,这股大众化的风气将会一直存在,并且在“个性化”的映衬下愈加浓烈。

  众乐乐,独乐乐,孰乐?“高端化”、“私人化”造就了都市人娱乐活动的分水岭。而与之相反的“与众同乐”,则有着“个性”娱乐所不能取代的文化内涵。在“赏桂”的情境下,人们不约而同地履行着同样的仪式,作为一种平民化的大众娱乐形式,它将分散于城市各个角落的人集结起来,共同演绎和谐之风。“赏桂”这种众人同乐的同城盛典,将会一直延续,并成为城市内在凝聚力的一个部分。

  本报实习生 冯 洁 江 婷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