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小小化妆品竟闹出了大动静。
9月22日,被查出9种产品含有禁用物质铬和钕的SK—II决定暂停其在中国的产品销售,玩起了“人去柜空”的把戏;面对蜂拥而至的“退货潮”,来了个“死不认账”。9月26日,媒体又有消息说,倩碧、雅诗兰黛、迪奥、兰蔻四大如雷贯耳的名牌化妆品,又因含有这两种成分而在香港被查,再次卷入“重金属”风波。
这几天,想必许多消费者跟笔者一样,都在思量一个问题:这些国际著名品牌化妆品到底怎么了?如果仅仅是SK—II陷入品牌信任危机,或许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个例”,但不少名牌相继遭遇同样的尴尬,问题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面对这些由众多美女打造出来的品牌神话,至少有一件事可以做:睁大我们的眼睛。
或曰:若不是国家质检总局查出化妆品含有禁用物质,我们这些消费者哪里知道呀?没错,SK—II是查出来的,但也应看到,不少洋品牌在国内国外执行的是双重标准,体现在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售后服务与危机处理中。对欧美是一种标准,对中国是另一种标准;在母国是把消费者奉为上帝,在中国消费者面前则十分傲慢。洋品牌如此“区别对待”,是因为他们在看客下菜。这本身就有失公允。或许,不同人种、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之下,同一品牌的化妆品所含成分有些差异,是可以理解的,但像钕与铬这些重金属用多用久,无益于人的身体健康,对于白人、黑人和黄种人都是一样的。
任何名牌产品都不是神话。如果被查出有缺陷或者不合格,本不足为怪。现在的问题是,不少名牌企业一旦“东窗事发”,某些做派却是有失“大家风范”——先是矢口否认,百般抵赖,接着就是进行“危机公关”,能拖延就拖延,能摆平就摆平,实在不行了,就抬出“霸王条款”当杀手锏。当然,名牌企业与产品,单靠“耍大牌”是耍不出来的。因为,我们的消费维权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都在不断地拾遗补缺与时俱进;国家法定检验检疫机构的检测手段、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也在不断进步和改善;消费者对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进口商品质量监督机构保护本国消费者权益的认识自觉和行为自觉,都在不断提高。
我们相信,名牌企业中大多数是值得信赖的。只是,当少数大牌企业“出事”之后,其惯有的傲慢与无礼写在他们的脸上,让人无法容忍。更为重要的是,多年以来,不少消费者对洋品牌笃信不疑,甚至盲目崇拜,把一些洋品牌给宠坏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运用我们的脑髓,睁大我们的眼睛,冷眼相看洋名牌,不必一味“爱你没商量”,从而树立理性的消费观。从本质上说,这既是一个民族文化重塑的过程,也有益于建立一个更加健康、有序、成熟的市场消费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