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据科技日报报道 9月9日,河北省河间市文保所一名工作人员打开文物仓库沉重的铁门,检查5天前刚刚出土的东汉古墓文物,当看到盛放陪葬粮食的彩绘陶奁时,这名工作人员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埋葬于近2000年前的陶奁的表层生出密密一层嫩芽。这一神奇消息不胫而走,引起当地考古、农业及生物专家的浓厚兴趣和高度关注。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发芽的种子是东汉时期的种子吗?
疑问一
种子是怎么进入古墓的?
沧州师专生物系的副教授孟德荣在消息传出的第一时间内赶到了河间的发掘现场,经当地文化局允许,采到了一株成活的已发芽种子样本,成为了接手种子鉴定工作的第一人。
据孟老师描述,陶奁内发芽的种子大约有三四十株,如果是两千年前的种子,此发芽率高得惊人;对样本的观察中发现种子表面亮泽,无炭化或霉烂的迹象,两千年来保存如此完好也令人称奇。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近现代种子由于某些“机缘”被人们误认为是“寿星”种子呢?比如雨水经孔道携泥土与地表的植物种子冲刷进墓室,并淤积在陶奁内。但据介绍,存放陶奁的墓室位于地下约3.5米,且密封土层层次清晰,没有任何被打破的痕迹,可以排除植物种子随雨水渗透进入的可能性。那么,是否在发掘过程中有浮土携种子进入陶奁呢?此假设被参与发掘的工作人员齐声否定。因为陶奁出土后就立即用塑料袋进行了密封处理,然后一直保存在文物库房内,不可能出现浮土进入的情况。
疑问二
两千年前的种子能成活吗?
如果这真是两千年前的种子,会发出嫩芽吗?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副教授董学会。他告诉记者,年代久远的种子出土后发芽的先例以前也发生过。比如1952年在辽宁普兰店的泥炭层出土的古莲子有1000年左右的历史,经培育长成植株;加拿大也曾发掘出埋藏在冻土层中的20粒羽扇豆,出土以后发芽,据鉴定,其年龄已有10000年之久。
疑问三
神奇种子究竟为何品种?
据孟德荣介绍,9月22日,有关专家对陶奁内部进行了细致的清理工作,还对种子进行了内部解剖工作,并将样本与当地各种杂草及作物进行了细致的形态比对,最终将样本种子分拣成了四类。“一类很近似于当地的一种野草,当地人称之为‘马唐草’;一类近似于‘狗尾草’;一类很像苋科的凹头苋;还有一类很像苡,当地俗称‘草竹子’,其种子常被人串起做串珠、门帘等饰物,这种应用至今在当地人的生活中还很常见。”
疑问四
这些种子真是东汉时期的吗?
孟德荣说:“清理出的所有种子未发现一例炭化现象,且表面亮泽。将成活的种子立即植入培养皿中,经培养和初步统计,得出数据:所有出土种子的发芽率为63.6%。这些怎么也不像两千年前种子的表现。”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陶奁里的种子是杂草种子而不是粮食作物。根据古人的墓葬习俗,当时人们的随葬品都是生活中所需之物,他们活着时最需要什么,死时就带走什么。河间地区自古都是农耕区而非放牧区,农民不仅不需要杂草,而且祖祖辈辈都与杂草做斗争,所以当地人不太可能将杂草种子作为随葬品。
但这些也不能成为推翻种子出自两千年前的有力证据。“我们还需要高科技手段的支持。比如,利用同位素测量法对陶奁内的种子和土层进行年代鉴定,或者利用基因测序对比现今同类植物,通过其变异程度来大致判断生存年代。”
“其实我们希望这些真正是两千年前的种子,盼望证实这是一个奇迹,那将具有极高的生物研究价值!”孟德荣说,如果千年种子成活,那将是“活化石”样本,通过它们就可以判断出东汉时期的植物形态以及生存环境,包括光照、水分、温度等状况,可以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得知在两千年的时间里植物的变异程度,包括基因的异同和抗病、抗盐碱等性状的变化等,从而更精确判断物种的进化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