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窑镇地处浙北嘉善县城中部,紧邻县城魏塘。全镇区域面积38平方公里,辖12个村,3个社区,人口4.2万人,其中新嘉善人1.7万人。干窑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距沪杭铁路、320国道均4公里,距沪杭高速公路入口8公里,建设中申嘉湖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在境内设有互通出口。境内地势平坦,水网交织,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期多产“京砖”,瓦当文化灿烂,史称“千窑之镇”。现代历史上干窑镇是嘉善乃至江南一带砖瓦业的发源地,中国第一张平瓦出在干窑,干窑窑墩作为“活”遗址被命名为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干窑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大力实施外向带动、城乡一体、科技兴镇等战略,坚持走“开放兴镇,产业强镇,工业立镇”发展之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招商引资,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快生态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5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0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68.1亿元,财政总收入737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000多元,外贸出口10亿元。三次跻身浙江省“经济百强镇”行列,入围全国经济千强镇,为浙江省文明镇、嘉兴市“招商引资”十强镇,昔日“千窑之乡”发展成为“千强之镇”。通过招商引资,改革调整,投入发展,全镇工业经济形成了以外向型经济为龙头,以木业、电子(电声)、五金机械(轴承)、建材为主导的产业新格局。农业经济形成了大棚瓜菜、草莓、蘑菇、肉鸭、“干窑大米”等主导产业。
根据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干窑镇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继续推进工业强镇、特色农业重镇、现代化卫星城镇建设,加快“实力干窑、活力干窑、魅力干窑”等“三大干窑”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努力把干窑建设成为中外客商投资兴业的聚宝地,农业产业化实践地(都市型农业的生产基地),人居环境的首选地,成为县城现代化中等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强镇,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开放型经济高地,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干窑镇特色工作和亮点
(一)着力招商引资,全力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干窑镇坚持“工业立镇”发展方向,牢牢把握县内开放型经济强镇和县城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组成部分的发展定位,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和“牛鼻子”,紧紧抓住长三角大开放、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发挥全镇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文优势,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和“百姓致富工程”,克服了土地、资金、电力、人才等要素制约,努力培育特色经济,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努力建设开放型经济的新高地。2005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66.1亿元;外贸出口10亿元。
以优引外,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干窑镇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创新载体抓招商。坚持以优引外,以外引外,以情招商,以诚引资。坚持产业招商、委托招商、网络招商相结合,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优质接洽与主动出击相结合,坚持外资内资一起上。干窑镇自2003年以来,共引进新办外资企业24家,合同利用外资5824.7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67.46万美元;引进新批县外内资项目30个,总投资3.82亿元,实际利用区外资金3.01亿元。2006年上半年全镇共新批外资项目3家,总投资3629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33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8.84万美元,新办区外企业7家,总投资1.46亿元,实到7394万元。干窑镇先后二次被评为嘉兴市“招商引资十强乡镇”。继续实施“百姓致富工程”,发展个私经济,2003年以来,共新办个私企业241家,总投资2.74亿元。
强化投入,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干窑镇着眼于提高引资的承载能力,抓住申嘉湖高速公路建设通车带来的契机,自2004年下半年起,规划兴建干窑工业城建设。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以“五路五桥”为重点,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至今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已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引进进区项目20多家。干窑工业城形象得到初显,为干窑镇工业经济的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干窑镇工业功能区先后二次被评为嘉兴市“十强工业功能区”。
干窑镇优化服务,推进项目建设和技改投入,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到签约项目抓报批,供地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今年15家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目前在建11个项目,进展较好。列为市县重点工业项目的汇宝电子(嘉兴)有限公司、庄驰服饰、利佳航空及日辉木业的重点技改项目正抓紧建设,年底前可全部竣工投产,全镇供地项目开工率达90%。2003、2004、2005三年累计完成技改投入财务数13.33亿元。通过招商引资、技改投入,全镇工业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优化。全镇工业经济形成了以外向型为龙头,以木业、电子、五金机械(轴承)、建材、服装为主导的产业新格局,全镇的工业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着力调整结构,加快发展都市型、生态型农业
干窑镇围绕农民增收目标,依据区位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发展都市型、生态型农业,争创干窑效益农业新优势。坚持建基地,抓示范,重科技,调结构,全力推进效益农业发展,以大棚瓜菜、草莓、蘑菇、肉鸭、干窑青鱼、鳜鱼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得到巩固和提升。范泾草莓种植面积1000多亩,“范泾草莓”已被评为嘉兴市著名商标,被确定为部级无公害生产基地,干窑虾蟹养殖生态园成为标准园区,“干窑”牌青鱼、鳜鱼被评为部级无公害农产品,建成了万亩“干窑大米”基地。注重加强社会化服务,建立了干窑肉鸭、范泾草莓、干窑青鱼等三个农业专业合作社,架起了农户与市场的桥梁。特别是通过农业招商,引进了青鱼加工项目,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2005年全镇实现农业产值2.1亿元,粮经比例达53∶47。
(三)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干窑镇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着力加强城乡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按照县城“一心四点”城市构建规划和融入县城、接轨县城要求,完善城镇建设规划,加快城镇建设,发挥干窑小城镇的龙头辐射作用。大力实施“五大工程”建设和政府实事工程建设,并引进外来客商共同开发干窑城镇。三年多来累计投资1亿多元,完成了窑洪公路南迁、干窑中学扩建、叶家湾拆迁改造、敬老院扩建、农贸市场扩建等20多件政府实事工程,兴建商住楼400多套,干窑城镇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观。
同时,干窑镇坚持以镇带村,镇村联动,加快村庄整治和城乡建设,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按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工作要求,坚持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着力村庄整治,改善村容村貌。以黎明村为典型,加快农村村庄整治,改善农村居住环境。黎明村投资200多万元,先后实施了二期村庄整治,实现了“五化一配套”的要求,建成了县内首批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2005年8月2日,参加全省村庄整治工作现场会与会领导到黎明村参观,对黎明村的村庄整治给予了充分肯定。另有范泾、干窑、新星、长生等村都开展了村庄整治工作,全镇村庄整治的面达到75%,努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坚持统一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农村道路和桥梁建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加快康庄工程建设。三年全镇完成康庄工程23.62公里,完成农村道路建设131.5公里(其中水泥道路34.5公里),改造农危桥24座,较好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
干窑镇深入开展农村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巩固“双整治”成果,加大卫生设施的投入,推进改水改厕,全镇自来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5%,落实保洁措施,健全保洁队伍,充分发动群众清理卫生死角,改善居住环境,农村生活垃圾做到“户集、村收、镇处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注重加大疾病防控和卫生监督,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努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建设村容整洁的农村新社区。
(四)发展社会事业,全力打造文化名镇
干窑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围绕经济建设开展科技工作,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建成了省级科普示范镇。三年中全镇21个项目获得省、市新产品的认定,48个项目获得了国家专利。义务教育不断巩固,素质教育得到了推进,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达100%,尤其是外来民工子女教育也纳入到本镇的教育范围,教育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目标,优化服务,依法管理,提升水平,认真落实计生优先优惠政策,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组织实施生殖健康/计划生育男性参与和服务试点项目,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计划生育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新路子,三年来,全镇计划生育符合率均达99.5%以上。文化体育、民政优抚、老龄等社会事业得到了推进,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协调发展。
同时,干窑镇以创建省级文明镇为抓手,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广泛开展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和学习型家庭评创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卫生意识。全镇文明村建成率达75%,农村文明家庭建成率达85%。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学习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在城镇“窗口”单位开展了“十佳群众满意单位”的评创活动,在个体工商户中开展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活动,在城镇各单位中还开展了社区(警民)共建活动。依托“百姓课堂”和村务简报等阵地,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干窑镇坚持以镇带村,镇村联动,积极建设文化阵地,组建文体队伍,开展文化活动,黎明、范泾2个村建成了文化阵地精品工程,全镇文化阵地建设实现全覆盖。通过文艺下乡和电影放映,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年观众达8万多人次。2004年建成了省级文明镇,全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得到了提高。
干窑镇依托深厚的窑文化底蕴,发展和弘扬窑业文化,努力做好窑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宣传、开发等“四篇文章”,打响窑文化品牌,全力推进文化名镇建设,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努力。□李小文 陆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