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新闻周刊·社会
3  4  
PDF 版
· “大眼睛”变成了捐助者
· “江南第一家”的现代转身
· 编织少儿信息过滤网
· 330年 实践农村“乌托邦”
· 公共财政在理性回归
· 传统村落 消逝的背影?
· 缺席了历史的城市
· 现代经济 不全排斥乡土纽带
· 乡土的凝聚力
· 共享发展 真正的村落内力
· “技术崇拜”防止走火入魔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9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传统村落 消逝的背影?
  理想的农耕“乌托邦”终归只是个沙上之塔,在时代的变化中变得风雨飘摇。终于,1459年的一场大火,让“江南第一家”散了,族人们开始分家而治,繁衍成了如今的郑宅镇。

  对于“江南第一家”的修复一直不断的有人在提。2005年,浦江县终于下了决心,投入8000万资金,请来曾经规划了同里、乌镇等6个江南古镇的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将保护和开发“江南第一家”提上了议程。预计到明年5月1日,又一处“小桥流水人家”将出现在游客面前。

  要恢复郑宅的历史外壳还是相对简单的。在“江南第一家”的保护开发方案中,记者发现光一条白麟溪,就有好几个工程在同时进行,安装污水排放管道,从上游水库引水入溪,要让白麟溪恢复以前的清澈,而白麟溪上的十桥九闸,也会得到修缮,恢复历史的原貌。

  然而,这样复原的,可能只是一个“地主庄园”。就像今天的白麟溪上,我们能看到的多是西装革履的来往行人,荷锄而归的农民已无从寻觅。今天的郑宅,已经由一个农业村变成乡镇工业发达的挂锁生产基地,900年前的耕读世家早已无处寻觅。

  事实上,就跟中国众多的农村一样,在现代化、工业化浪潮带来农村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几百上千年稳固不变的乡村文化,也正压缩在几十年里迅速瓦解。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弃农经商,人口的流动加速,传统“熟人”社会变成“半熟人”社会。商业文化在一点点消蚀传统的乡村道德规范,亲缘、地缘、宗族联结让步于利益法则和契约约束。当许多豪华的住宅,在同村周边的民居里显得那样突出时,许多维系农村的内在关系就悄然中断了。在浦江的一个网上论坛上,前几天就有这样一个帖子:你们村里有几个百万富翁?一个跟帖是:“就我一个不是,其他都是。”话里透出忿忿。事实,就连浦江在内,许多农村修族谱、评孝星的热,本身就是种“本能”回归。但是,这些大多是老人所为,乡土文化的生存,不能只是种孑遗。

  “江南第一家”的修复,就面临着找回失落的传统乡土文明的难题,县里也放开眼光,想在农村中征集点子。有些学者预言,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乡土村落将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而消失。

  农村的现代化一定意味着彻底告别乡土传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