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舟山港”建设中的优秀人物素描
为了东方大港的美好明天
今天推出的一组人物,对拥有成千上万名建设者的“宁波—舟山港”来说,只是沧海一粟,但却代表着“宁波—舟山港”建设者们的一种忘我精神、一种至尊境界、一种崇高追求……如果说,天上的银河是靠着千万颗恒星不停地闪烁而晶莹璀璨、亮彻天穹的,那么,正是因为有了像吴长江、陈伟丰、彭捷等成千上万的港口工作者可圈可点的工作干劲和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宁波—舟山港”遂会有今天突飞猛进的发展和令人瞩目的成绩。
近年来,宁波港集团加大对港口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实施了多项基于关键管理业务领域的计算机系统项目,有效地提高港口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提升港口综合服务水平。生于1968年的年轻工程师彭捷,作为宁波港集团信息通信有限公司软件开发部经理,先后参与和主持实施了包括宁波港口EDI中心建设、宁波港集装箱码头实时生产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集团企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北仑四期工程计算机系统建设等重大计算机应用系统项目的建设工作,项目实施合同总额高达8000万元。
集装箱码头业务实时管理系统是宁波港集团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一直以来,彭捷带领着一支20多人的年轻团队,采取自主开发系统核心应用软件,外挂国外通用性强、先进、成熟软件的实施策略,成功地构建了宁波港集装箱码头业务实时管理系统。该系统自上线运行以来,使宁波港集装箱装卸效率发生了跨越式的腾飞。2005年2月1日,在“立青轮”的装卸作业中,创下了84.25自然箱/小时;2006年3月,在“中海日照轮”的作业中,船时效率达到409.53自然箱/小时,刷新了宁波港集装箱装卸效率的纪录。2005年,以船时效率最高达到364.86自然箱/小时,又创造了2005年中国集装箱码头单船船时最高效率纪录,达到了国内港口的领先水平,并为宁波港集团节约投资近千万元。
在交通部科技教育司召开的一次项目鉴定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宁波港集装箱码头业务实时管理系统,在港口与口岸的业务集成处理技术方面实现突破,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为主持项目总体实施工作,负责该系统总体设计和项目管理的彭捷,获得了由宁波港集团颁发的宁波港历史上首次有突出贡献人员的奖励。彭捷所在的部门获得2004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创新示范岗的荣誉,并获得2004年度全国企业信息化先进单位称号。该项目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成果,在宁波—舟山港后续新建的集装箱码头建设中得到较好地应用和推广,它不仅能快速部署新建码头的计算机系统,而且码头投产后其作业效率在技术上能够支撑其达到较高的装卸服务水平。
为使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工作得到不断提升,彭捷和他的团队对设备、设施进行全寿命管理,通过企业现有的信息资源和管理机制,在设备、设施使用部门与维修部门之间加快信息的响应速度,缩短维修响应时间和维修工作时间,降低设备故障率。彭捷还在该系统中成功引入了国际流行的EAM管理理念,成为宁波港集团进行企业资产规范化、集约化管理的重要之举,实现了企业设备管理、物资管理、项目管理、能耗管理与CMS系统和集装箱生产管理等业务和应用集成管理系统,其业务功能和技术水平在国内港口中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彭捷正与项目组的同事们一起在调研国内港口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符合宁波港集团业务管理特色的新项目。此外,他还主持开发集装箱码头区域风速实时传输系统,指导实施了北二集司OA管理信息系统、港吉公司绩效管理系统、空箱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的开发。
在未来的征程上,彭捷将依然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宁波港集团港口信息化快速发展和逐步完善,默默地贡献青春和才华。
磨砺在风口浪尖中的青春
——宁波—舟山港高级引航员陈伟丰
2006年9月7日,装载36万多吨铁矿粉的世界最大的散装货船“博格斯坦”号,正缓缓地靠泊宁波—舟山港马迹山港区宝钢矿石码头。担任引领巨无霸入港任务的宁波—舟山港高级引航员陈伟丰,井然有序地指挥着巨轮的左突右进,经过4个半小时的努力“博格斯坦”号以最安全的4厘米/秒的速度与0度的角度平稳入港。此时此刻,陈伟丰的脸上,渐渐绽开了灿烂的笑容。
陈伟丰,1986年进入引航行业,2000年获得高级引航员技术职称,现任舟山港引航管理站站长,是目前全国引航界最年轻的引航站站长。17年来,陈伟丰已引领中外船舶3000艘次,其中20万吨级超大船舶200余艘次,30万吨级超大船舶近100余艘次,为港口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由于陈伟丰一贯好学进取、作风踏实,造就了他高超的船舶引领技术,并带动了宁波—舟山港整个引航能力和港口品位的提升。嵊泗马迹山矿砂中转码头引航权的顺利归属和引航业务的成功开展,以及港外锚地原油过驳项目的胜利开创,就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
总投资17亿元的嵊泗马迹山宝钢矿砂中转码头项目,对舟山港口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显著的经济效益使上海港也将目光瞄准了马迹山的引航权。在激烈的竞争中,陈伟丰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以小胜大,先后得到交通部、宝钢集团和港口部门的肯定,并顺利地将马迹山码头的引航权归属于宁波—舟山港。
近年来,来马迹山靠、离泊的外轮大都是超大型船舶,操纵此类船舶本身难度很大,再说马迹山港域码头位于潮流复杂的杭州湾口,泊位前沿流急、流向多变、转流时间无规律;其次,由于相关部门无法提供准确的潮流资料,加大了大型船舶靠泊难度。但陈伟丰等年轻的引航人没有被吓倒,他们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除了认真搜集马迹山海域潮流资料外,还专门委派引航员前往马迹山码头进行考察,对海洋各时间点潮流流向、流速等数据进行认真测量和仔细记录。经过整整半年多的精心准备,陈伟丰制订的首艘超大型矿船马迹山码头靠、泊方案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定。2002年5月28日,陈伟丰等成功引领了第一艘来港的17.1万吨超大型矿砂专用船“阿尔绍斯”,为该码头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船舶打开了良好的局面。
一支独秀不是春,万花齐放才是春。为了更好地发挥团队作用,陈伟丰责无旁贷地担任起带领年轻一代的重任。平时,他经常与队员们探讨业务知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总是给年轻的引航员们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并随时进行指导,以提升他们的引航能力。一级引航员郭定兴就是在陈伟丰传帮带下,迅速成长为宁波—舟山港又一名全能级引航员的。在陈伟丰的带动下,舟山港区的全体引航员始终保持着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气氛,一支高素质、高技术的引航队伍正在茁壮成长。
鉴于陈伟丰在引航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他先后获得舟山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人才、舟山市拔尖技术人才、浙江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并于2005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众志成城书写辉煌篇章
——全国劳动模范吴长江和他的团队
在繁忙的宁波—舟山港,活跃着一支海上原油过驳队伍,长期奋斗在港口原油生产第一线,被众人誉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团队。吴长江就是这个团队的领头雁。17年来,他和队员们冒风雨、战海浪、斗寒暑,累计接卸油轮超过1万多艘次,中转原油6836万吨,创造经济产值高达17亿元。
1988年,宁波港集团开始组建专门从事海上原油过驳中转业务的队伍,而立之年的吴长江欣然接受队长职务。为了能顺利完成各项任务,他带着十几个人的团队,一方面通过培训、自学、外出学习取经等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摸索,逐步积累了不少海上原油过驳的知识和经验。当年9月,满载7万多吨原油的“高尔尼科”号缓缓驶向宁波港时,揭开了宁波港集团海上原油过驳作业崭新的一页。
1989年1月,当满载10万吨原油的“海王鱼”轮作业完毕时,一阵突如其来的海浪呼啸着扑向甲板,吊绑在“海王鱼”轮边上的6只靠球犹如野马上下乱窜,险象环生,“海王鱼”随时都有脱缰的危险。靠球拆还是不拆?拆——将面临着巨大危险,不拆——可能给“海王鱼”造成一定损失。他当机立断:拆!于是,他不顾落海的危险,系上安全带后纵身跃到靠球上,顶着狂风巨浪用扳手使劲拧开上面的螺帽,一下、两下、三下……手上打起了血泡,又很快被磨破了。在海水的浸泡下,他的手像被刀割一样,疼痛难忍。可吴长江什么也顾不上,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保证“海王鱼”的安全。经过一场生死较量,“海王鱼”轮终于安全驶离港口。在一片欢呼声中,吴长江和队员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7年来,宁波港区的年原油中转量发展到几千万吨,作业场也延伸到了大榭甚至是近百公里外的虾峙门口外锚地,油种发展到十多种。大油轮的滞期费很高,如果不提高作业效率,不仅关系到宁波—舟山港的声誉,更是影响着客户的利益。
鉴此,吴长江和队员们积极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他们将输油管直径改大,使输油速度提升到4400吨/小时。他们还结合生产实践,发挥集体智慧,自行研制出靠球装卸连环脱钩项目,缩短装卸时间。他们还设计了方盘式吊架、靠球两头安全转动环等一系列方法,使装拆靠球和油管的时间大大缩短。1998年底,30万吨级的超级油轮“别克伯爵”号来到宁波港区,就是靠着新工艺,吴长江和他的同伴,在短短4天时间里就完成了任务,并节约30余万美元。
2000年的一天,吴长江和他的同伴经受了一次特殊考验。“英国进步”号油轮来宁波港区,队员们准备上船作业时,竟遭到该轮英国籍船长的藐视。吴长江和队员们在船员严密的“监视”下,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不料,船长再次发难:不允许吊带油管的吊钩低于油轮主甲板。队员们就想方设法在吊钩与油管之间增加吊带,经过20个小时的作业,终于顺利完成任务。顽固而倔强的英国船长这才松了一口气,并竖起大拇指连声说:“OK,OK!”当该轮再次来宁波港区时,船长点名要“Mr Wu”。
由于吴长江的突出业绩,他先后获得了宁波港集团优秀共产党员、集团双文明标兵、宁波市劳动模范、交通部劳动模范等称号。前不久,他又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人们坚信,吴长江和他的这支年轻队伍,将为宁波—舟山港的明天作出更大的贡献。
形象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