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政治与社会新闻
3  4  
PDF 版
· “社区让人无法舍弃”
· “临时家庭” 暖人心
· 杭州三分之一民工 参加民工学校学习
· 德清窗口单位 学手语
· 国庆杭州游 出行这样走
· “乌贼”号折戟东海
· 一位杭州特警 心中的长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9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杭州9名应聘社区工作的社工专业大学生,8人签约,离去的1人说他其实也不想走——
“社区让人无法舍弃”
  本报杭州9月25日讯 (实习生 吕晶 记者 朱海兵) 是为寻求更优厚的待遇而离去,还是为心中热爱的事业而留下?杭州天水街道干部和居民的真心挽留(见本报9月11日《希望你们个个留下》)有了令人欣喜的结果:9名社工专业大学生中有8人已选择签约留下,而唯一一位没有签约的,也因此前已参加杭州一家事业单位的公开考试并被录取了。

  “我是真心想签约的。我觉得社区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施展才华的大舞台。”签约后,杭州师范学院社工专业毕业生陈小娜回到试用时所在的胭脂新村居委会工作。今天笔者前往采访时,她正忙着编写改彩版后的第一期社区报。和一个多月前相比,眼前的她黑了不少,却更有精神,做事很麻利,说起社区的情况更是如数家珍。“3个月的实习已使我对社区和居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很多老人都把我当亲孙女一样对待。这是一个令人无法舍弃的大家庭。”

  陈小娜指着桌子上的一叠稿件说,过去她做梦也想不到,竟会有那么多居民如此踊跃地向社区小报投稿。所写的事情大都很琐碎,但一件件都很感人。如今,陈小娜每天要做的事很多,经常加班,但她并不觉得累。她认为,其实社区也是一个挺能锻炼人的地方,每天都要面对很多人和事,实实在在又很有意义,而大学生最缺乏的也正是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我们总算盼来了一个社工大学生。”延安新村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周月枝的言语之中有一种难抑的喜悦。她说,没有安排社工大学生来试用的这3个月,她真是望眼欲穿。等到这些大学生一签约,她就到街道“抢”来了大学生刘杭燕,并安排她负责妇女、文体和社教工作。

  小刘还没报到,就被周月枝拉到社区主持了一台晚会。“小刘的组织和表达能力挺强,晚会气氛很活跃,大伙儿赞不绝口。”周月枝告诉笔者,“社工大学生朝气蓬勃,知识丰富,理解力和适应力强,对社区工作会有很多新理念、新想法。在一起工作,我们这些老社区干部也觉得自己更年轻、更有干劲了。”

  “街道和社区给我们这些大学生提供的待遇与服务都是超常规的。我之所以走,不是不喜欢社区工作,也不是这里没什么前途,只是我自己有另外的想法而已。”考入杭州一家事业单位的大学生徐昌勇坦言,他真的很留恋社区工作。而事实上,处在录取公示阶段的他,至今仍坚持在戒坛寺社区勤勤恳恳地工作着。

  结束采访时,小徐真切地希望我们帮他向今后的大学毕业生转告一句话:与其整天埋怨找不到工作,不如踏踏实实在社区留下来,因为,这是一片大有作为的天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