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政治与社会新闻
3  4  
PDF 版
· “社区让人无法舍弃”
· “临时家庭” 暖人心
· 杭州三分之一民工 参加民工学校学习
· 德清窗口单位 学手语
· 国庆杭州游 出行这样走
· “乌贼”号折戟东海
· 一位杭州特警 心中的长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9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作为“全国警察重走长征路”32名队员之一,杭州特警傅志锋每天坚持记录下自己对长征精神的感悟——
一位杭州特警 心中的长征
本报记者 余勤 通讯员 蒋航 廖小清
  “我们刚在四川省石棉县扎营。70年前,大渡河战役就在这里打响。”今晚,笔者接到“全国警察重走长征路”32名队员之一——杭州特警傅志锋的电话,话筒里他非常兴奋。

  自从傅志锋踏上征途,他坚持每天深夜把写下的“长征日记”发给笔者。他在日记中说:“在重走长征的过程中,我长久地沉浸于昔日的故事,沉浸于长征亲历者的叙述中,自己的心仿佛和当年红军的脉搏一起跳动。”

  傅志锋说,伟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长征精神超越了时代,成为积极奋进的民族精神。

  信念的丰碑

  瑞金,这块红色的热土让我难以入眠。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就是从这里出发,开始两万五千里长征。红军走后,敌人炸毁了“红军烈士纪念碑”。一位叫谢桂生的老人,半夜把一块嵌着“烈”字的残碑抱回家,盖到鸡窝上藏起来。老人相信,红军一定会回来的。解放后,重修纪念碑时,老人把这块残碑献了出来。

  老红军刘家祁,这位已经94岁高龄的老人依然身着褪了色的红军军装。脊背弯曲,但老人的眼神慈祥而坚定。我们问他:“为什么红军的吸引力这么大?”老人回答:“共产党和国民党不一样啊。我在瑞金见过毛主席七八次,毛主席穿的、吃的跟老百姓一样。啥时见过这么好的军队?那时天天有红军牺牲,但天天有人参加红军。”

  【感想】“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些天的寻访,让我对这句歌词有了更深体会。红军能战胜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能赢得民心、能夺取最后的胜利,是因为在每一位红军的内心,都有一个在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必胜、长征必胜的坚定信念。

  出发前夕,队长在誓词中说:“要让人民警察魅力永存,有效履行人民警察的历史使命,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永不过时的课题。”我想,长征路上每座纪念碑,也都是信念的丰碑。

  永久的震撼

  我们到了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之一的“新圩阻击战”主战场旧址。

  在离新圩阻击战主战场不远处的下立湾村“酒海井”旁,我们向红军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圈。1934年12月2日,这里发生了悲壮的一幕:100多名红军重伤员,被国民党军队逼到了冰冷刺骨的“酒海井”边缘。“酒海井”是一口天然的石壁深井,口小底宽,四周绝壁深不可测,井底直通地下河。据讲解员介绍,红军战士宁死不屈,纵身跳入“酒海井”,从井底传来“革命必胜”的呼喊声。讲解到这里,我们所有队员的眼圈都红了。

  【感想】站在历史的发生地,我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动。70多年的时间如“酒海井”湍急的地下河水匆匆流过,我心里留下了永远难忘的震撼——长征当中那么多的先烈流血牺牲为了什么?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为了人民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

  战争已成往事,巍巍青山之间已没有金戈铁马的喧嚣,那块被鲜血涂染的土地静静地接受着人们的景仰,而红军当年的长征也不正是为了今天的这份安静与祥和?

  (本报杭州9月25日讯)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