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台州资讯
3  4  
PDF 版
· 三门湾畔,回荡着和谐的旋律
· 项目化管理推进新农村建设
· “青蟹三门”呼之欲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9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青蟹三门”呼之欲出
□ 叶晖 吕信渊 倪中勇
  不久前,三门向全国征集第三届中国青蟹节宣传口号时,陕西龙县刘露因创作了“青蟹的世界,世界的青蟹”而得奖。

  刘露的口号并非虚言。今年5月,三门青蟹被评为中国著名品牌;时隔三月,三门青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国家评审。三门青蟹披上了一道国际“护身符”,从而向品牌国际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中国青蟹之乡”三门,青蟹已不仅仅是一个农业拳头产品的代名词,更是该县着力打造极具影响力的一张金名片。“我们要用足用活用好这张金名片,切实加强‘青蟹三门’建设,真正做到青蟹养殖在三门、青蟹标准在三门、青蟹研究在三门、青蟹育苗在三门、青蟹文化在三门、青蟹品牌在三门。”三门县县委书记尹学群告诉笔者。

  把地方标准作为青蟹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打造“中国青蟹之乡”

  三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岸线长达227公里,港湾内水质肥沃,盐度适中,饵料丰富,海洋生物多达800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这里成为出产优质青蟹的最佳养殖场。

  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从1999年开始,三门青蟹放养面积每年以2万亩的惊人速度递增。蟹业,迅速成为三门经济的支柱产业。

  但这么一个大产业,生产者却是遍布沿海的千家万户,由于养殖技术、管理能力等不均衡,养殖的青蟹品质良莠不齐,贩销方式五花八门,这种千家万户的小农经营很难与市场对接。三门决策者认识到,要适应市场竞争,只能走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2002年初,三门县率先制订了《三门湾锯缘青蟹地方标准》与《三门湾锯缘青蟹养殖技术操作规范》,对青蟹养殖技术操作规范、等级、质量指标、包装等技术指标进行规范,将三门青蟹分成两大类六个等级,明确包装物重量不得超过自重5%,改变了长期以来“一斤青蟹四两麻绳”的陋习。

  “这些标准的落实,促进了青蟹无公害养殖,规范了青蟹贩销市场,由此产生了‘标杆’效应,使三门青蟹在蟹族之中迅速脱颖而出。”参与制订青蟹地方标准的三门质量技术监督局工程师梅若海说。

  如今的三门青蟹,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青蟹养殖总面积达9.5万亩,有9个青蟹养殖公司基地获得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书。全县年产商品蟹1万余吨,产量占全省的1/3,全国的1/9。

  把育苗作为科研攻关的破题之作,

  建立全国最大的锯缘青蟹苗种繁育基地

  三门人民捕捉野生蟹苗养殖的历史可追溯到乾隆年间。由于青蟹育苗技术难以攻克,这样的养殖方式一直持续了200多年。

  随着养殖业的蓬勃兴起,加上海洋资源的不断枯竭,野生蟹苗开始紧缺。南海地区一些蟹苗趁机流入三门市场,因不适应三门湾生长环境,养成率极低。

  针对这种状况,三门一方面加强苗种资源保护,一方面把培育本地青蟹苗种列为科研攻关的破题之作。2005年初,该县出台了扶持三门青蟹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每年拿出50万元资金,设立奖励基金,对培育出一定数量、抗病力强的青蟹优质苗种企业给予奖励。还每年出资50万元,用于青蟹育苗技术攻关,重点发展5家青蟹优质苗种培育企业。

  农历四五月,本该是青蟹苗旺发季节。而同年这个时期,东海海域不但青蟹苗没有旺发,其他浅滩水产苗种也难觅踪影。正是在这一年,三门重点扶持的海珍品育苗厂成功育出80多万只蟹苗。据企业主管林日连介绍,上门要货的养殖户排成了长队,育苗厂当年仅蟹苗收入就达30多万元。目前,三门县建成了13个青蟹育苗厂,这里成为全国最大的锯缘青蟹苗种繁育基地,年可繁殖青蟹苗种500多万只,大大缓解了该县青蟹苗种紧缺的状况。

  与此同时,青蟹病害防治研究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三门县与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联姻,投资百万元成立了全省首家青蟹研究所和“青蟹病害防控研发中心实验室”,为该县青蟹健康养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把青蟹节办成三门人民的文化盛宴,

  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金秋九月,正是橘黄蟹肥时节,第三届三门中国青蟹节即将到来。走进三门,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20多名台州籍画家、书法家齐聚三门挥毫泼墨, 4000多部单位固定电话响起青蟹节“彩铃”,1300余人组成的表演方队将参加环三门湾民间艺术大巡游。

  回眸前两届青蟹节,可谓硕果累累。青蟹节弘扬了乡土文化,丰富了群众生活。全县人民热情空前高涨,群众自发地喊出“当好东道主、办好青蟹节”的口号。

  青蟹节让三门城市面貌变了样。“家乡的变化太大了!我在第二届青蟹节回故乡时就有这样的感受,家乡正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我深受鼓舞。” 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倪一清教授深情地说。

  青蟹节更让三门青蟹扬名天下,打响了以青蟹为主的名特优农产品品牌,为百姓带来了实在的效益。有关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三门青蟹产值达5 亿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1500元来自青蟹产业。前两届青蟹节共签约经贸科技项目80个,涉及金属冶炼、汽车配件、橡胶制品、效益农业、旅游开发等各个行业,总贸易额达17.05亿元,三门成了一块投资的热土。

  以蟹为媒,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三门人民把青蟹节这一文化大卖点演绎得淋漓尽致,实现了品牌和效益的多赢。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