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海,每一张面孔,每一个身影,展现的都是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姿态,或是嬉笑怒骂,或是行色匆匆。生活的感受,如同喝水,冷暖自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活在真实中,我们都在追求有质量的生活。
不同的城市,人们生活质量是不同的。“2006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答案。在这个排行榜上,深圳、青岛、杭州名列前三名,第四名到第十名的城市依次为宁波、上海、无锡、烟台、苏州、东莞和大连。
这个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十二个方面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的生活质量评价体系,并以这个体系对287个地级和地级以上城市的居民收入、消费结构、居住质量、交通状况等12项评估子系统进行量化分析。同时,研究方还导入互动性、开放性较强的互联网公众调查。
对城市管理者来说,如何从这个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中寻找借鉴,来弥合城市自身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损害人们生活质量的制度缺陷,就具有现实的迫切性与实效性。毕竟,单个的城市是一个有机系统,而从更宏观来看,整体的中国城市,同样是一个系统,它们应该通过互相影响与竞争,来实现城市价值的提升。而城市生活质量,就是衡量城市价值的核心。
既然城市生活质量的评比标准是比较系统的、全面的,那么,相关城市就应该通过这个排行榜,来思考各自存在的“城市病”,比如,大城市如何解决房价过高问题,小城市如何解决休闲娱乐问题等等。
可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等于城市生活质量水平,城市如果不能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市民的生活质量就很难得到提高。诸如教育投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生命健康、公共安全、文化休闲等等内容,都决定着城市能不能为居住者提供高品质的生活。
这就要求城市的管理者,必须以科学健康的发展理念,多维度地来考量城市的发展、服务和管理,针对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缺陷,进行功能的整合与修正,来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缔造城市文明,来满足每一个居住者生活个性化需要的程度。
城市不应只是由钢筋混凝土堆砌而成的一个“物的世界”,城市是人居住的地方,必须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生活感受与需求。否则,城市居住者就会不满于当下的生活质量,甚至选择“用脚投票”的方式,离开这样的城市。
也就是说,这个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更应该被视为一本深刻的教材,它提醒我们的城市经营者与管理者,应及时去除那些有损城市生活质量的错误,弥合那些不利于提升城市生活质量的缺陷,惟有如此,城市居民的现实生活与预期生活的差距才不会被拉大,城市居民内心才不会滋生出更多的“相对剥夺感”,城市才会更加和谐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