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时代的歌者
· 荷赞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9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荷赞
■童宛书
  菡萏朵朵,翠盖盈盈。荷展喜临,使我激情涌动,久难平静。因为我对荷花情有独钟。说起这份酷爱,还是由我经历中的巧合铸就的——小时候,我家屋后有一口不大的荷池。清晨,小荷才露尖尖角,我在上面捕捉过蜻蜓。中学时代,校园中恰有一弯长长的荷塘。夜晚,我曾在荷香沁人的塘边小憩,不由得回味白天课文“荷塘月色”中的意境。工作后,我曾数十年居住在西子湖畔,常年与荷花朝夕相见,每每饱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悠悠神韵。

  爱之所至,我在今年夏天,曾三番五次游走于“杭州花圃”、“曲院风荷”、“郭庄”三个荷展公园,穿行在清溢香远、荷香新韵、红绡翠盖、百荷争艳等六个展区。当我徜徉于500余种成千上万缸姿彩潇洒的荷花中时,眼前是一派“万杆高荷映镜光”的烂漫景象。但见层层的碧叶间,映动着红的、黄的、白的、紫的花朵儿,或娉婷玉立,或轻盈婀娜,或含苞羞腼,或悠娴舒展,风姿翩翩,楚楚动人,令我心中溢满了莫名的陶醉。

  荷花被称为“活化石”,始于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荷花既是十大名花之一,还是一部璀璨辉煌的文化史。历代有关荷花的诗词、绘画、雕塑等文化积淀,琳琅满目,脍炙人口。三千年前的《诗经·郑风》,已有对荷花的吟诵。屈原在《离骚》中写道:“集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宋代苏轼作词赞美荷花:“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

  荷画更是千姿百态,旷世留芳。我国最早的一幅荷画是南朝梁元帝萧绎所作的《芙蓉湖醮鼎图》,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宋代画家吴炳的《出水芙蓉》,明末画家张子政的《芙蓉鸳鸯图》,近代吴昌硕的《夏荷花》等,都是荷画难得的珍品。近百年,吴俊卿、李苦禅、潘天寿、齐白石、张大千、刘海粟等画坛巨匠都作了不少荷画。荷雕起源也较早。春秋时期,在青铜器上首先出现荷花花样。《南齐书》载,齐东昬侯凿金为莲花以贴地,这是莲花作为铺地装饰的开始。隋唐时,已有瓷器、铜镜、金银器上出现莲花花纹……足见,荷花文化源远流长,它已成为中华文明史册中的亮丽篇章。

  古往今来,荷花犹得益于名人雅士的青睐与赞颂。他们往往把荷花描写成体韵双佳、形品皆优。想来这也是冥冥中的天意吧!因为荷花毕竟是百花中的楷模。在不少诲人至深的箴言妙语中,常有荷花的芬芳和秀气透逸其间。宋代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赞誉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将荷花的形态性状和廉洁的人格联系起来,启迪大家讲求精神文明,反腐倡廉。看来,“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廉则德之源,贪乃祸之根。”这应是荷花文化的题中精义。

  要说花展,全国各地,随处都有。如洛阳的牡丹花展,昆明的杜鹃花展,桐乡的菊花展……然而,全国性、分届排列、各方轮值的花展,似乎还只有荷花一枝独秀。也许,荷花那高雅刚直的品性,那葱翠纯朴的倩姿,那幽香宁静的气韵,那抗俗拒污的风骨,正是全国性荷展得以长盛不衰、届届传承的内在奥秘和强大动力。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