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可否认,从某些角度来看,在社会中,人是分群生活的。不同的人群,生活在不同的社区,出入不同的场合,去不同的地方消费,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关注不同的事物。对于这种不同,我们大多数时候感受不到,因为这些人群很多时候是不交叉的。但是同学会,却犹如一个特殊的容器,在“同学”的名义下,这些生活在社会不同“层”上的人,相碰到一起,彼此照射出许多感慨与惆怅。
“我们大学同学的感情不错,我会开车专门去上海参加大学同学会。我们属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大学生,当初大家都因为相同的理想与追求,而有幸成为同学。那时候的大学,就物质生活而言,也是人人几乎一个样。我们真可以说是从精神生活到物质生活都相似的一个整体。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整体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断面。
每次同学会都让我感慨万千。当年差不多处境的同学,后来的人生际遇却是千差万别。
我的同学中,有全国知名的新媒体精英,一提到他的名字就光环闪闪。同学会上,当年懒得搭理他的女同学们,现在却把他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都想从他那里听点内幕和私生活情况,在外时可以自豪地说某某是我同学。这些年,有的行业正值发展旺盛期,进入那些行业的同学也跟着水涨船高,已经是著名企业总裁,手下管着几千号人,过着笑傲商海的日子,而有的同学却相反,十几年了还是一个普通员工,评个职称已经算是人生大事。
一个寝室的好姐妹,嫁得好的,身上一件衬衫就要9000元人民币。际遇普通的女同学,还在操心房子按揭、子女上学等琐事。同一个寝室凑在一起,除了聊聊当年趣事,也没其他什么共同话题。
发达了的同学,一掷千金,同学会开销大笔赞助,说话声气很足,能来参加同学会就是给大家面子了;而有的同学,却得咬着牙买机票从外地赶来,还会借此机会,顺道带了年幼的儿女来上海见世面。
我在过去的同学们中间,属于“中不溜”的,这种地位反倒让我松了一口气。我热心地和那些生活状况不怎么样的同学谈话,让他们感觉同学间的亲热,对志得意满的同学,我尽量保持一份矜持和平淡,维护着自己的自尊。我觉得,很多同学都和我一样,在努力保持着一种和谐的气氛:大家都是同学,都是和当年一样的。但是一旦出了聚餐的饭店门口,大家就会回到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