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新闻周刊·社会
3  4  
PDF 版
· “最短的那块板”怎样补
· 医院治贿的宽与严
· 同学会,提醒人生原是赛跑
· 学生体质不只是“营养”的事
· 同学会,点明社会竞争的存在
· 水危机又提前20年
· 同学会,展现社会分层的断面
· 第四次婚姻变革?
· 如何正确面对“分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9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如何正确面对“分化”
  记录上述故事,绝对没有否认或贬低同学之间淳朴情感的意思。事实上,同学情谊,就跟爱情、亲情、友情一样,是我们许多人心底里最美好的一部分。在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个“超越时空”的同学聚会,也反映了现代人对纯真情感的追求和坚持。

  上面提到的同学会中的种种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失落与郁闷,只是同学会的一部分。我们之所以特别关注这种现象,是因为,在社会的群体分化现象中,同龄人的分化特别能说明问题,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同一个群体分化过程中写在人们脸上的不适应与失落表情。

  不仅仅同学之间是这样,生活中,这种现象很普遍。当年的下属有一天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当年收入差不多的朋友突然暴富,当年志同道合的朋友再见面时却找不到话题。任何一个群的分化与重新组合、重新排序,都会给人们带来痛苦与失落。这是一种社会病,每个人都可能会得,而且几乎是伴随终身的。

  医治它需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理智的思考方式。

  人是社会的动物,群体归宿感几乎与生俱来。寻找同类是人的本能,让我们感到温暖与安全。同一个班级、同一年进工作单位、同一个老家、同一个性别、同样的爱好、同样的学历都会成为群的外壳。记得念小学的时候,我们那个班的孩子都是就近入学的,大家都生活在城南的某一个角落,都在同一家医院的妇产科出生,这个共同点就是当时我们那个群的外壳。虽然当时我们只是八九岁的孩子,却也能感受到群体感给我们带来的安全和快乐,觉得大家都是自己人。

  然而,所有的这些,都不是固定不变的。群体会形成,就会分化。社会发展快了,群体分化也会变得频繁。这种分化将我们“逐”出某一个群体,又同时被另一个群体接纳,这种分化使得一个群里又产生不同的群,最后带来社会的多样性。在这些变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茫然失措,有失落、会郁闷。

  其实,群的分化与群中有群,是必然的,但是,对于这种变化的适应能力却直接关乎我们的生活品质。

  首先,过度强调群的共同性,容易变得保守和固步自封。我们周围有的人,朋友圈子很小,他(她)们只能与那些与自己类似的人交往:类似的家庭结构、类似的生活条件、类似的社会地位。如果某个朋友稍稍变得和自己不一样了,比如变得更富有了,比如有了新的生活目标,他(她)们就会不自在起来,感受到威胁。这样的人,开放度太低,心理很容易失衡。他们特别敏感,容易因为自卑变得更加封闭。

  有的人总想去填平群中已经产生的差距,比如为了同学会去买特别昂贵的名牌服装,看见同学买了高级轿车,自己也不甘落后。其实,这也算得上是一种自讨苦吃。生活本来就存在差别,曾经在同一个起点、同一个群中的人并不是永远比不出高低,永远在同一个群中。正常心态的人应该能够很快适应这种分化,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如果要努力去掩盖和弥补这之间的差别,无疑是很辛苦的。试想一下,两脚踩在两块裂开的地面上,最后的结果会怎样?只会掉入鸿沟。

  越是多元化的社会,越是需要学习沟通与接纳,也越是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你不能因为害怕分化,而拒绝一切变化,因为变化无处不在;你不需要为了合群去迎合别人,只有坚持自己的生活步调和价值观,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定力与变通,是现代社会得到平和心态的两把平衡杆。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