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专版
3  4  
PDF 版
· 一座正在崛起的现代化工业新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9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座正在崛起的现代化工业新城
——浙江省临安经济开发区五周年记
  一座正在崛起的现代化工业新城

  ——浙江省临安经济开发区五周年记

  临安,一座森林中的城市,一个厚载着吴越文化的浙西名城,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这座环境优美的城市在新一轮的经济浪潮中风生水起,引人注目。“十五”期间,该市两次跻身全国综合发展百强县(市),连续五年进入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比“九五”期末增长85%,年均增长13%;工业销售产值比“九五”期末增长180%,年均增长22.8%;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210%和250%。

  今天,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回眸“十五”的辉煌成绩,展望“十一五”的发展,随着临安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崛起,一个高歌猛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特色区、一个青山秀水的生态经济强市,将强势呈现在世人面前。

  2001年9月19日,对于临安经济开发区来说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就在五年前的今天,临安经济开发区获得了省政府的批准,幸运地拿到了进入省级经济开发区行列的通行证。从这天起,注定开发区将历经风雨和磨难,注定开发区将承载历史的重任,开发区人以一种坚韧不拔、负重拼搏的精神,从开拓的晨光中走来,从竞争的大潮中走来……

  短短的五年时间,临安开发区逆风飞扬,用思想的解放之犁,在未开垦的土地上种植希望;用精卫填海的精神引以励志,开山填土,修路筑巢,执着为临安工业经济的发展开拓进取,奋斗不息。2002年和2005年开发区实现工业销售产值分别为2.5亿元和20.5亿元,实缴税金分别为808万元和6439万元。预计到今年底,开发区实缴税金将突破1亿元。虽然暂时还说不上伟岸和繁华,但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雄姿、现代化工业新城的雏形已扎扎实实地竖立在静逸的青山湖畔,豪迈绘就了一幅动静相宜的泼墨画,激情演绎了一个改变临安工业发展史的“神话”!

  先进装备制造业——

  开发区的核心产业

  

  驱车经过位于02省道边的临安经济开发区,远远的就会望见一幢高耸的立塔矗立于道路一侧——这是一座高达136.5米、全国最高的超高压电缆生产立塔,它不仅是浙江万马集团“奔腾”的“核心动力”,也将成为开发区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标志性建筑。

  而更为精彩的是,这里将形成一条新型的工业长廊,当今行业内极为耀眼的一大批明星企业都将在此安营扎寨,杭氧、杭重、杭塑、杭机、杭叉、新万马、中天幕墙、中宏钢构、汇锦梯尔、西子电梯等一大批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产品质量优、科技含量高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作为开发区的核心产业代表,正开始成为临安开发区经济发展的“钢铁脊梁”,成为临安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

  创造神话的背后是什么?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黄国林为我们揭开了谜底,他说,招商引资是开发区的生命线,自设立以来,开发区始终注重选商择资,大力引进“大好优高”的企业,在招商过程中严把“四道关”:入区前采用准入制,引进时采用集体商议制,特殊项目采用市政府决策制,产后采用考核制。开发区清醒地意识到,要使开发区做强做大,产生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必须有自己的产业优势。同时,开发区在充分分析国家产业导向和自身特点后,敏锐地把先进装备制造业作为开发区的主导产业。

  为了选好商、选大商,开发区实行了以定向招商、产业招商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招商方式,特别是2005年,开发区果断抓住杭州市“退二进三”、“优二兴三”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相继承接了杭氧等一批杭州工业骨干企业的梯度转移,为开发区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增添了厚重的砝码。杭州市委主要领导为此专门题词进行鼓励。到2006年8月底,累计引进79家企业,总投资达91.92亿元,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就占了总投资额70%以上。

  今后五年,开发区将重点培育3家企业年产销售收入50亿元、5家年产销售收入10亿~30亿元、5家年产销售收入5亿~10亿元、14家年产销售收入1亿~5亿元的企业,力争在“十一五”末开发区年实现250亿元销售、15亿元税收、人均GDP5000美元和2万个就业岗位。我们深信,一个杭州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将在这里腾飞。

  

  临安经济开发区的吸引力到底在哪里呢?没到过开发区的人会发出如此疑问,但到过开发区的人都会为之释然。

  这里有长三角一流的生态环境。开发区位处森林覆盖率达74.9%的世界自然林网络成员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临安东大门,国家级森林公园——青山湖畔,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投资创业和生活安居的绝佳之地。

  这里有便捷的交通网络。开发区内有年吞吐量120万吨、与京杭大运河和钱塘江沟通的青山航道,南有杭昱一级公路,和杭州零距离,又可等距离利用上海、宁波两大港口,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也仅40分钟路程,可充分利用杭州各方面资源的辐射。随着和开发区互通立交的杭黄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规划中的杭州轻轨地铁将横贯开发区,交通尤为便利。

  这里有功能完备的基础设施配套。五年来,开发区从无到有,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实施了“九通一平”功能配套,建成了35公里城市道路、3座跨苕溪大桥、32万平方米绿化、一座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和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可入住5000余企业务工人员的大型生活区。区内还建有2座110千伏和1座220千伏的变电所,建有热电厂、垃圾中转站、污水提升泵站等。

  这里有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开发区围绕“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一切企业、为了企业一切”的服务理念,提出了“围墙内的事企业负责,围墙外的事我们帮办”的“围墙界限”原则,按照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一个口子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办结、一分钱不收的“三全四一”服务承诺,全力凸现开发区“有限职能,无限服务”。

  正因为这样,开发区吸引了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杭氧的引进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杭氧除了把旗下的20多家“杭氧系”企业组团搬迁到开发区外,更重要的是将和世界一流企业开展合资项目,力图打造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杭氧”。而杭氧项目的成功引进,产生了“带鱼效应”,仿佛打开了一个神奇的魔盒。一个个令人兴奋、目不暇接的“大块头”——杭机、杭叉、杭重机、杭塑等企业接踵而至,已经或即将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这就是我们集聚大、好、高项目的底气。再过三至五年,这里将成为浙江乃至长三角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四年中增添许多华发的黄主任笑着说。

  

  追求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是贯穿开发区发展始终的至高理念。开发区始终围绕打造“生态型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目标,牢固树立环境意识,坚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黄国林主任如是介绍。

  为了确保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明确编制了区内道路管网配套、环卫设施、绿化美化、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等基础配套设施,为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明确了要求和方向。

  在招商过程中,开发区认真落实环保综合决策机制,把主攻方向放在引进高科技、轻污染企业项目上,凡引进的项目,均先由主任办公会议讨论研究其环境影响问题,并经环保部门进行审核,再确定项目是否入区作为项目选商的前置条件。重点引进符合国家清洁生产要求的先进制造业、生物科技和生态工业。坚决对污染不能治理的项目说“不”,近几年来,开发区已谢绝总投资40多亿元的多个项目入区。

  同时,开发区结合发展主导产业,积极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帮助企业加大技改力度,促使其产业升级,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各类评选认定。一方面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结构性污染,使开发区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开发区还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开发区企业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对获得环境体系认证的企业实行单项奖励。

  在基础配套上,把污水处理工程作为开发区第一个兴建的项目,加大纳管和排放控制,确保企业规范化排放口设置率、入区企业污水收集率和出水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累计敷设污水管网达到35公里,全区实现了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垃圾集中收集清运,实现了开发区所有企业无燃煤锅炉,有效地提高了开发区的空气质量。

  开发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2005年,一位副省长专程到开发区视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情况,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发区正以更有远见、更富前瞻的眼光开始营造核心产业的生态发展网络,继续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

  

  “三年迈大步、五年变规模、十年变新城”,把开发区打造成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投资服务的特区、城市功能的新区,加快把开发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新型工业城市,是开发区的发展目标。

  五年来,按照“农业向工业转移、农村向城市集聚、农民向市民转型”的思路,通过加速开发区发展来推动城市化建设步伐。到去年底,已解决7000余农民转岗,占当地劳动力总数的38%;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5618元增长到2005年的9288元;在拆迁过程中,开发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组织,以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出精品的要求,完成6个安置小区规划设计和基础配套,600余户农民的拆迁安置房按新农村建设要求建成双联别墅,实现了“安居乐业”。创造性落实了被征地农民保障办法,为近万名被征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障,投保率达100%,实现了“老有所养”。开发区的发展也加快推进了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完成。文化事业特色明显,通过省级“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复审。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商业氛围不断形成,到2005年底已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亿元。

  随着“大建设带来大招商、大招商促进大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化,开发区建设不断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外城环、内成网的道路框架更加清晰,现代城市的韵味将越来越浓,以开发区带动的新青山将成为杭州和临安两城之间的重要节点,也必将加快推进临安“两城夹一湖”的城市化进程。随着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若干年后的开发区将形成人气、商气两旺的繁荣商业圈。一座集生产制造区、生活服务区、休闲娱乐区三大功能于一体,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现代工业新城,必将以其壮美的雄姿屹立在开发区这一片土地上。

  

  2005年招商引资取得的决定性胜利,意味着2006年开发区的重点转移到了项目动建上。开发区已经把今年作为“项目动建年”,把加速项目推进作为第一要务、中心工作。目前,开发区内共有36个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预计这些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80亿元,实现税金12亿元。在我们眼前,一幅更加绚烂的画卷正在展开,未来新城的万千气象在青山湖畔激情畅想……

  □ 戴志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