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萧山9月17日电(记者 陈纪蔚 萧山区报道组 吕耀明 张德良) 杭州市萧山区南阳镇岩峰村的残疾人鲁梅花,今天开始安心地在家里缝起了雨伞。前天,她和25位残疾人一起加入了镇里刚成立的残疾人伞业加工联合社,专门承揽镇上一家制伞企业的伞面缝制业务,而且合同一签就是3年。
南阳镇去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正式发文命名为“中国伞乡”。家门口崛起的制伞产业,让南阳农民尝到了“在家就业”的甜头。伞业的最后一道伞面缝制工艺,主要是在当地的千家万户中完成的,这样就有效地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也解决了那些年纪较大或就业相对困难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现在全镇3.6万人口中有1万多人在家就可以轻松就业。根据统计,现在南阳农民一年的人均收入接近1万元,其中“靠伞吃伞”的收入平均接近2500元。缝制雨伞就业门槛很低,不需要当地的主要劳动力,像鲁梅花这样的残疾农民都可以力所能及地自力更生,每月的收入可以超过当地的农村低保收入。
现在南阳的制伞产业,从聚酯纺丝到织造、印染伞面布,从钢材经营到拉丝、制作伞架,从成品伞的制成、运输、销售,全部在镇内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大家概括南阳业有“两个不走出”的特点:不走出南阳,就可以买到制伞全部原料;不走出南阳,就可以把每天30万把南阳伞销往全国各地。就这样,南阳农民“靠伞吃伞”的花样就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