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涉深水者缚蛟龙
· 请你当“名人”
· 明确企业在技术创新中 的主体地位
· 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9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涉深水者缚蛟龙
吴建平
  前些天,到义乌市参加一项学术交流活动。不少学者在谈及今日义乌发展经验时,都不约而同提到了省委党校的陆立军教授。这位从事经济学研究的陆教授从1993年走进义乌创建市场经济研究所,至今已与4任书记、5任市长合作共事,潜心跟踪义乌市场的发展轨迹。这一期间,他先后参与了义乌各个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重大经济工作决策,依托义乌这一学习、研究、实践的基地,主持完成了20多项国家和省级重点研究课题,出版了《市场义乌》、《义乌商圈》、《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论纲》等多部原创性学术著作,还形成了一支跨学科、跨部门的学术团队。

  在义乌这片黄土地上,陆教授的研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也获得了理论和实践学用相长的“双赢”效应。一方面,他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使理论有力地指导实践,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认同;另一方面,自身也在实践的土壤里汲取了丰富的养料,在市场经济的热流中增长了见识,拓宽了学术视野,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知识体系。陆教授的社会实践,使人们看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和巨大价值,理论一旦与实践结合,理论就有活力,学术就有魅力。同时,它也再次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投身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创造。

  理论工作要面向实际、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党的好传统。《江泽民文选》就有这样精辟的论述:“要让理论放出耀眼的光芒来,广大理论工作者一定要从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中解放出来,下定决心,急起直追,深入专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知己知彼,力戒空谈。”理论学术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花朵,它总是蓬勃绽放于实践的沃土之中。“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对于一个学者来说,理论的原理可以通过寒窗苦读求得,渊博的学识可以通过面壁破卷而成,但要对现实生活获得真知灼见,发挥其理性的力量,必须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通过深入的实证研究乃至亲身参与的实际工作,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律。同时把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创新观念、创新经验和创新举措系统化、理论化,为理论创新作出贡献。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从扎实的社会调查入手,每年都有几个月蹲在乡村。他的社会学名著《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印证着他一生都志在富民,学以致用。这样一种崇高的治学精神和学术品格垂范千古。

  俗话说,涉深水者缚蛟龙。一个学者如果常年呆在中心城市,老是泡在会议室里,终日埋在二手材料中,是很难缚住学术“蛟龙”的。大凡有所建树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是在理论结合实际的过程中造就的。这是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现代社会尽管网络化水平很高,学者获取信息也十分便捷,但毕竟“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没有对社会生活真真切切的体验,没有对实际情况实实在在的把握,再新的理论、再好的学术不去和社会实践撞击或敲打,决不可能迸发出理性的火花,决难去推动实践或指导实践。现在我们有些学者对火热的生活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关注不够,对人民群众创造性的活动总结提炼不足,对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研究解剖不深。有些人还怕苦畏难,或浮在面上,浅尝辄止,或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殊不知,这样的学风只会窒息理论的活力和学术的生命。

  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在第一线呼唤,扑面而来的新问题在基层招手。在改革开放潮起潮涌的浙江,人民群众创造了那么多的业绩,抓住了那么多的先机,探索了那么多的经验,经历了那么多的挑战,都期待着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行家里手去总结提炼,指导推动,解剖“麻雀”,探索规律,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浙江篇”的宏伟实践和理论研究作出贡献。工厂、农村、社区、学校到处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课堂,到处都是理论工作者一显身手、施展才华的大舞台。迈开双脚,投身实践,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要求!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