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在江苏省江阴市召开,记者在这里碰到了我省绍兴县政府组织的代表团。“明年化纤会议有意向在绍兴举办,我们是来考察会议情况的。”绍兴县经贸局副局长赵金良说。
绍兴与江阴,这两个具有相似产业背景、又同在长三角区域的化纤强县,在中国化纤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一举一动,对于仍处于低谷期的化纤行业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因此在本次大会上备受关注。
后发优势
“单从总量上看,江阴化纤的产量已超过绍兴,占全国总产量的15%。绍兴有市场优势,但江阴的技术优势也出来了。”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理事长郑植艺说。
相对于绍兴而言,江阴的化纤行业只能算是后来者,“十五”期间才逐步建成了6家熔体直纺涤纶短纤维(俗称大化纤)企业。但到去年,熔体直纺涤纶短纤维的数量已占到全国市场的28.6%,复纺涤纶短纤维(俗称小化纤)年产量占全国小化纤生产量的25.5%,差别化率已超过30%。
江阴化纤业在上世纪80年代起步时,以废丝等为原料生产复纺涤纶短纤维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并无明显优势。但2000年以来,该市通过一系列大跨步的技术改造,装备与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熔体直纺涤纶短纤维等产品已在国内市场上占居重要位置。尤其是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带动全市化纤业上了一个台阶。
江阴市“长隆化纤”利用差别化优势,主打用于非织造布、汽车内装饰无纺布和绝缘材料等无纺布纤维。截至去年,公司与全球无纺布行业排名前40位企业都建立了供求关系。为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开拓国际市场,该企业还向后道延伸,生产成套化纤设备,输出技术工艺,生产线已出口到俄罗斯、罗马尼亚、越南等国。三房巷集团、华西集团和华宏集团引进国际先进生产设备后,装备和生产工艺都得到了改进,部分化纤产品质量已达到或超过了美国杜邦标准。
与之相比,绍兴县化纤行业依托市场优势,一直十分兴旺。去年化纤产量达128万吨,占全国的10%左右。这几年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势产能已逐渐集中到30多家大中型企业手中。
“绍兴企业在依托市场发挥市场优势的同时,也要学学人家江阴企业对待技术进步的态度,加快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寻找行业发展的‘蓝海’。”浙江恒逸集团公司常务副总杨元坤深有感触地说。
竞争还是竞合
近两年,由于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化纤业整体陷入低谷。在形势仍不容乐观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化纤行业加强合作以取得共赢的想法逐渐成为共识。
“以前投入一哄而上,上的太多,无序竞争,结果是大家都吃不饱,吃不好。像化纤聚酯产能过剩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了,所以我们也想了解江阴企业,加强沟通,提高化纤产品的差别率,不搞重复投入,避免恶性竞争,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创造条件。特别是现在不少地方都在上PTA生产线,更要防止重蹈覆辙。”绍兴县一家化纤企业的与会人士说。
今年化纤行业整体已有所好转,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但由于油价因素,上半年原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的85%,利润仍掌握在上游原料的手中。为此,国内许多化纤企业逐步向上游PTA、PX生产延伸。绍兴与江阴也不例外。
据了解,江阴市为解决化纤原料的“瓶颈”问题,澄星实业集团准备投资兴建年产60万吨的PTA项目,以改变化纤原料原来全部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而绍兴浙江三鑫石化有限公司一个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PTA产业基地即将建成, 年产200万吨PTA生产能力工程预计近期将投产。两地其他一些企业也在蠢蠢欲动。
在这个过程中,两地如何避免各自为政盲目投资,综合优势产能以实现共赢,双方不少人士都表示应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前景。
另外,全国化纤行业产量前22位的企业中,一半以上聚集在江浙地区。可整个江浙目前还没有一家销售收入超过50亿美元的企业,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两头在外”的国际化大公司,也没有一家上下游基本配套垂直整合、产业多元化的大公司。目前绍兴县已逐渐形成了从PTA到聚酯到长丝的产业链;江阴也正着手引导企业逐步向上下游产品延伸,不排除两地企业通过战略重组做大做强的机会。
“谁也说不清楚,也许国际化的大公司就在两地企业并购重组的合作过程中产生。”江阴市一位企业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同时表示,“最起码,以后在应对国际反倾销时,两地企业可以协同一致共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