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综合新华社、新闻晨报消息 上海大学本部4000多名新生已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在陌生的环境中,他们面对的可能不再是陌生的室友,而是和自己有很多共同语言的朋友。今年,上海大学有1161名新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室友,学生只需在科技活动、文学等十余个兴趣中做“选择题”,新学期就能和志同道合者成为室友,有的学生甚至指名道姓选择室友也获准了。
工商管理系的蒋然和同样选择“学业深造”的同学分在了一起,虽然来自不同的院系,但是她认为这正是一种优势,“我可以通过室友了解到不同专业的情况,以后如果我想要转系或者想多学一技之长,都会有很多的便利。”新生刘宗岳告诉笔者,他的寝室4个人全是高中同学,虽然大家是在不同的专业。
多少年来,大学新生的住宿都是服从学校宿管部门安排,一般按专业分配。上大今年推出这项新政策得到了一些新生的响应。不过,不少同学、家长对这种做法还有不少担心。有的同学说,和同样兴趣的人朝夕相处四年,自己的视野会不会变得很窄?不按专业分宿舍了,有同学担心自己班上很多活动和信息会漏过。有的家长担心,有共同兴趣的学生聚在一起,比如说,这些学生都是篮球爱好者,会不会因为贪玩而耽误学习?
按新生需求分寝室,在美国哈佛大学有类似做法。上大学工部负责人赵猛表示,按学生意愿分寝室,就是打破了专业限制。而不同专业的同学交流起来,不仅有共同兴趣作纽带,又可以“文理渗透”,促进交流和学习,更多的同学视野应该会更开阔。学校在安排寝室时,在一个楼层一般都会有相同专业的同学。他们如果遇到学习方面的问题,完全可以“串门”请教。学校的辅导员在学生工作方面实行网格化管理,在传达信息时,不可能漏掉任何一个学生。而且每幢宿舍楼都配备高年级的导生,他们来自各个专业,可以解答同学专业方面的问题。
针对上海大学“按兴趣择室友”这一做法,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胡申生表示,征询学生的意愿进行寝室管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所谓和谐校园文化,不是强调没有矛盾,而是让学生敢于发现矛盾,并合理解决矛盾。这样,从长远来看,才能给予学生健康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