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是新义务教育法实施的第一天。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更注重平衡教育资源的配置、明确政府对实施义务教育担负首要责任……新的义务教育法,给亿万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新的希望。“新华视点”记者在新学年开学第一天进行了采访,体验着与教育公平这一热点话题相关的喜与忧。
“重点校”“重点班”
“名亡实存”
董女士的孩子是天津市实施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就近入学”的受益者,因其户口所在地恰恰有“好学校”。但同是一项政策,有的家长却很不“领情”。在天津某政府部门工作的李女士说:“我家附近的那所学校因为招不到学生都快撤消了,现在却要求我们就近入学,上这样的学校,孩子怎么能受到好教育?小学阶段就比别的孩子起点低,将来何谈竞争?”
针对新义务教育法不得分“重点校”和“重点班”的规定,北京市教委不久前表示,将采取措施整顿实验班、重点班等,其中包括外语班和小升初提前考试班。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京市的某些著名中学,仍然保留了以往按照成绩对新入学的初中生进行分班的惯例,实际上还存在着“实验班”“重点班”。
农村学校买粉笔、
墨水都得精打细算
新义务教育法明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以缩小现实存在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问题。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中心校校长李风教说:“农村教育经费保障问题如果能够得到落实,改善农村教育就有希望了。”
但河南省舞阳县姜店乡中心小学校长王书娟却给记者粗略地算了一笔账:该校有180多名学生,其中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学生70人,一个学期学杂费加公用经费总共1000元左右,水电费一个月就要支出100多元,剩下的钱买扫帚、粉笔、墨水都得精打细算。
记者在辽宁采访时也了解到,一些农村学生无法享受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主要原因在于市、县经费分担比例不合理。在县级财力困难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部分县级政府不能及时足额落实配套资金。
流动人口子女
入学“喜中有忧”
河南小姑娘张妮告诉记者,在北京打工的父亲听说海淀区的打工子弟都可以到公立学校上学,教学质量、教学环境都比老家好,所以特地把她从河南转学过来。在北京市海淀区北坞小学,像张妮这样刚从老家转到北京公立学校来上学的共有20名。
北京市教委表示,北京市财政今年计划拿出8000万元来解决这个问题,主管部门正想办法引导被取缔学校的孩子到公办学校或获得办学资格的民办学校就读。
对于用这种方式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线联平不无担忧。他说,由于外来人口的流动性难以掌握,“一味开放公办校的办学资源,没有相应限制,可能会对城市的接纳能力、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据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