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新昌县报道组 梁柏清) 几天前,新昌县沙溪镇真诏村一位老人离世后,村白事理事会就帮办起丧事,一切安排得文明有序。死者家属感激地说:“有理事会做帮手,既省心又节俭。”如今,在新昌农村,白事理事会帮办丧事已很普遍,全县至少近1/3的村成立了白事理事会,而最早建立这一土制度的是棣山村,至今已实行了20年时间。
新昌县城关镇棣山村离城较近,村民生活相对富裕。但受传统思想和攀比心理的影响,村民在办丧事上,礼节却成了负担。村干部张忠富说,在当时,建幢楼房也只需一两万,办场丧事少则近万元,多则几万元。村民石洪勇说,这样大的花费,村民们其实也感到“肉痛”,但碍于面子,不得不大摆丧宴。同时,有的在办丧事过程中,还夹杂了一些迷信活动,不仅徒增负担,还败坏风气。
“办场丧事,毁幢房子,这种现象不能再延续了。”棣山村两委干部商量后决定成立丧葬理事会。该村选择5位德高望重、办事公道正派、热心为村民服务的老人担任理事会成员,并制定了一系列办丧制度和标准。
理事会既帮也管,杜绝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现象的发生。新昌县城关镇丁家园村的白事理事会成立不久,村里有一位老人去世,其子女本想叫来“唱班”唱戏,热闹一番,理事会当即劝导,使老人的丧事按照村里的规定进行了办理。7年来,村里一共“走”了30多人,但办丧事的规矩从来没被打破,既没有大操大办,也从不进行迷信活动。理事会负责人还算了一笔经济账:现在每场丧事可节约开支不下3000元,7年共节约了9万多元费用。
新昌一些白事理事会在管好“到头事”的同时,还管起了“生前事”。这些理事会通过各种途径教育村民厚待老人,使厚养薄葬蔚然成风。前不久,年近八旬的潘鸣老人给五个子女一封“嘱咐信”:活着的时候孝,是真孝;死后的孝,只是做给别人看。这些年来,你们兄妹五人很尽孝心,父亲很感欣慰。如果有朝一日,父亲离世,你们不能讲排场,更不要搞迷信,一定要按村理事会的规定办后事。
在一些地方,对老人“薄养厚葬”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剧了老人们生活的困难程度。新昌农村 “白事理事会”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村民管好了“到头事”,更重要的是在农村中提倡了“厚养薄葬”的新风尚。
丧葬大操大办,有传统思想和攀比心理的影响,也有一些儿女希望用豪华葬礼来弥补对老人生前没有尽到的孝心。对于老人,最重要的是生前给予关心和照顾,而不在于死后享受什么样的“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