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供本报专稿 这几天,高二学生小严总感觉眼睛干燥,他怀疑是眼镜的问题,就花了800多元买了副新眼镜。可是他仍感到眼睛不舒服,又怀念起旧眼镜来,整个人六神无主。心理咨询专家指出,小严的表现是典型的开学前焦虑,眼镜只是用来缓解焦躁的“发泄物”。
各地中小学即将开学,许多中小学生在开学前都会发生心理波动引起的情绪障碍,如焦虑、易怒、情绪不稳定等,反映到行为上会表现为失眠、嗜睡、厌食等。据专家介绍,一般开学前后两周,90%以上的学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波动,究其原因,基本上是孩子对暑假和学校生活的心理反差引起的。新学期开始阶段,许多学生还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课迟到、注意力不集中、不愿吃学校饭菜等现象。引起“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能力相对较弱。
专家指出,这些情绪障碍绝大部分属正常,家长不必紧张,但要帮助孩子做好“心理按摩”。首先应关注孩子心理变化,但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反常要理解,自己不要表现得太在意,轻松面对其实是对孩子最大的心理鼓励。家长也不要将“快开学了,要收骨头了”之类话语挂在嘴边,这些善意的叮嘱会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效果适得其反。家长可陪孩子聊聊天,讲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像运动、游戏等孩子。如果提到学习,家长应以勉励为主,和孩子共同在平常心中迎来新学期。
教育界人士建议,家长开学前的“当务之急”,是帮助孩子逐步恢复上学的作息规律,将起床和睡觉时间逐步提前,有条件的家长还可督促孩子进行慢跑、做广播操等早锻炼。严谨的作息规律对孩子调整心态大有益处。另外,一些家长的“开学心经”也可借鉴。在某外企广告部上班的吴先生向记者介绍,去年秋季开学前,孩子常无故发脾气乱扔东西,给他讲道理也听不进。无意中,他谈到正在策划一个生活品的广告,孩子却来了兴趣,谈得很欢,此后孩子的行为表现也不再蛮不讲理了。机关工作的赵女士的儿子今年上毕业班,为缓解压力,她这几天就陪儿子多逛逛街,给他买了酷爱的动漫读物和歌星CD,细腻贴心的关爱下,孩子对未来的挑战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