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比40万,红军与国民党军在赤水流域的兵力悬殊,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两个月不停地打,大家都快累垮了,子弹袋也空了。”3军团老战士王道金回忆说。
就在王道金和他的战友们为陷入重围的红军忧心时,重掌红军指挥权的毛泽东,开始上演他军事生涯中最为精彩的得意之笔。
土城战役,红军在青杠坡地区对川军两个旅发起猛攻,不料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增援。
“两军兵力相差悬殊,如果恋战,很可能成为第二次湘江战役。”2006年8月,陈赓大将之子陈知建来到了土城战役旧址。站在青杠坡上,这位长期从事军事指挥的将军对“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有了直观的感悟,“这边还在打,那边就开始架桥,这一走,全盘棋就活了。”
红军迅速撤出土城,一方面作势要北渡长江,另一方面出其不意地回师黔北。
在土城渡口,长久以来拖累部队的辎重被沉入了赤水河。一渡赤水,红军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王道金回忆说,战士们以为红军要从此北渡长江、与四方面军会合,上级却突然通知不渡长江了,“这里地形不利,况且蒋介石已在长江南岸布置了几十个团。”
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5天之内,红军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歼灭王家烈8个团和吴奇伟纵队两个师。
这是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王道金还记得当年的兴奋:“扁了好久的子弹袋,这下都装满了。”
三渡赤水,红军又入川南,再次摆出北渡长江的姿态。待蒋介石的重兵再次被调至川南时,红军却又一次调头向东,从敌军的间隙中穿过,第四次渡过赤水,尔后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
守军仅一个团的贵阳城乱作一团,坐镇指挥的蒋介石慌了,急忙调滇军入黔,没想到红军只是虚晃一枪,乘虚进军云南,以7条小船顺利渡过金沙江,就此跳出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包围圈。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王道金回忆说,“每天不停地走、不停地打,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身后的敌人不见了!”
时东时西,时进时退,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过程中,红军的作战方向迭次变更,那支机动灵活、不可战胜的红军又回来了!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毛泽东重掌了他亲手缔造的红军的指挥权。
25年后的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