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旅游休闲
3  4  
PDF 版
· 白沙村避暑游红红火火
· 找旅馆的学问
· 农家乐 乐农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荡水秋千 攀岩滑梯
白沙村避暑游红红火火
  在巍峨的天目山东麓,美丽的太湖源头,有一座深藏在大山皱折里小山村,它就是有着“太湖源头第一村”之称的临安市太湖源镇白沙村。早先这个鲜为人知小山村,如今已成为都市人向往的休闲、度假、养生胜地。

  时令虽已进入秋季,但杭州白天的气温仍偏高。为逃避酷热的秋老虎,我来到白沙村。进得村去,立刻感到凉意阵阵,暑气顿消。当地村民说,这里的气温要与杭城相差一个季节。沿弯曲的山道走去,但见一条小溪穿崖越谷,跳石过涧穿村而过,农舍隔溪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翠竹摇曳,绿树成荫,有的还在门前溪旁建起石亭,有的门前则是瓜棚果架,瓜棚下悬挂着一个个金黄的老南瓜,葡萄架下是一串串宝石般的紫葡萄。游人有的在石亭里喝茶聊天,有的在大树下打牌下棋,还有的在小溪里摸鱼嬉水,恰似一幅悠然自在的休闲图。

  沿溪上行,最吸引眼球的是依溪而建的一幢幢崭新农舍。从村头到村尾,我粗粗数了数有50多家农家乐。大多数农家乐门前都高挂着大红灯笼,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神仙居”、 “香榧屋”、“快乐农家”、“白沙山庄”。

  太湖源山庄旁有两座紧挨的桥亭,桥下溪水叮咚,桥亭里摆放着六七张茶桌、二十几张竹椅,座无虚席。月光从树梢上洒下来,朦朦胧胧,微风拂面,好不舒坦。人们围坐在一起品茶聊天,听口音显然都是山外来客,有说阿拉的上海人,有带儿字的杭州人,也有拉块块的苏北人。四面八方的游客相聚在这里,这正是白沙村农家乐独特魅力之所在

  农家乐乐了游客,也乐了农家、富了农家。谁能想到早先的白沙村是一个交通闭塞、靠砍树烧炭糊口的穷山村。而如今农民开办农家乐,走出了一条新的脱贫致富路。白沙村农家乐起步于1999年,从那时起山里人接受了新的观念,他们不再靠山吃山,砍树烧炭,而是护山养山,靠良好的生态吃饭。据村支书夏玉云介绍:1983年到1990年,白沙村靠砍树烧炭卖炭过日子,人均收入814元;1990年到1997年,靠卖笋干、山核桃等山货,人均收入3400元;1998年太湖源风景区开发后,白沙村人在自家办起农家乐,自发保护山林,靠良好生态环境,经过七八年时间的发展,到2005年人均收入超万元。目前全村对外接待游客的农家乐有50多家,拥有床位810张,直接参与服务的有497人,从事旅游的人数占全村总人口的70%以上。

  白沙村的农家乐深受城里人的钟爱,回头客达50%以上,一些老客户一住就是半个月,许多退休老人在这里度过了整个暑期。住在太湖源山庄的上海张先生,趁学校放暑假开着两辆轿车一起来此度假,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他谈起白沙村农家乐时眉飞色舞,赞不绝口:这里住得舒适,吃得乐胃,一天每人才40元,价格很实惠。

  白沙村农家乐缘何如此红火?富裕起来的白沙村人一语道出了天机:得益于太湖源风景区的开发。太湖源藏匿于白沙村的龙须沟,这里林木深深,山水风光独特,有龙须壁、百丈瀑,千仞崖,双龙潭、仙人台景点,更有出没于深山的野猴群,可是千百年来无人问津。到了1998年,一个钟情山水的临安老乡华抗美,毅然辞去杭城省级机关的公职,筹措资金来到临安开发太湖源风景区。由于打出生态游品牌,竟引爆了上海、南京、苏锡常及杭嘉湖等大中城市,城里人蜂拥而至。封闭的山门打开了,白沙村农家乐应运而生,生意越来越兴旺。他们打心眼里感激华抗美。

  白沙村农家乐距太湖源风景区近在咫尺,走路也只要一刻钟,游客除了可以在白沙村农家乐参与摘箬裹粽、小溪抓鱼外,也可到太湖源景区抛食逗猴、攀岩滑梯、荡水秋千等活动,感受惊险与剌激。

  交通:自驾车从杭州出发,沿杭临一级公路至临安,上13省道,可直达白沙村;也可在杭州汽车西站乘公交车至临安,换16路公交车到白沙村。     

  住宿:白沙村农家乐食宿40-70元/人。

  饮食:农家特色菜有笋干蒸火腿肉、红烧石板鱼、白沙薰豆腐、白果烧猪肉、炒地石耳、清炒南瓜藤。

  (殷光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