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贴着《论语》等古训为主题的中国字画,教室播放着古乐,45个孩子穿戴古代汉服和冠帽,端坐在蒲团上。上课铃响,孩子们先向教室前的孔子画像行叩拜礼,再跟随私塾先生玩游戏、诵读“国学”教材。这是《人民日报》记者在武汉华师西门外一家“童学馆”看到的一幕。“童学馆”让人们见识了“现代私塾”的模样,同时也引来了质疑:这种类似“私塾”的教学形式是进步还是倒退?弘扬传统文化是否一定要峨冠博带?
甲方:古装并不意味颠覆现代
穿长袍、行跪礼,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上的复古,不能说戴古帽、着古装的私塾教育就是对现代教育的颠覆。以一种兴趣班的方式,为儿童营造一个体验传统文化的场所,有利于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让他们在此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乙方:重了形式,轻了实质
孩子的想法很单纯,只是觉得好玩,戴了古帽、穿了古装,就像演古装戏,恐怕这样的教育有作秀之嫌,到头来只是重了形式,孩子未必能学到传统文化实质的内容。如果只看重穿上了漂亮的古装、张口说些“子曰诗云”等外在的形式,那么读经就会变得舞台化、戏剧化,弘扬传统文化也就走了样。要警惕国学被娱乐化、功利化,国学教育应以内容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