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风灾区传来一条消息:一支由13名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成的心理干预小分队,在苍南县各乡镇积极进行心理援助。现在,这支心理救助小分队奋战在灾后重建的第一线,活跃在群众之中,用他们的良言睿语使不少人走出阴影,让阳光洒在心间。事实证明,这种被喻为“灾后补心灵”、“以智慧救人”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
50年来最强台风“桑美”,以17级以上的狂风,在苍南县登陆,造成了极大的损失。遭损的家园可以重建,伤戕的身体可以治愈,但是人们心理的创伤却一时难以抚平。我省及时派出了这支心理医师小分队。他们化解心结,驱散心魔,重树了一些受灾群众生活的勇气、工作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希望。
物质家园正在重建,心灵的家园也需要重建。经历了一场灾难,眼看着周围的一切突然发生了变故,无论是心理素质多么好的人,都会悲痛、心酸、委屈和忧伤,受到心理创伤。如果不及时驱散这种“心理疾病”,就会影响灾后重建,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因此,灾后的“心理援助”工作大有必要。
心理援助,体现了救援机制的完整。完整的救援体系应该包括物质支持、医疗救援、卫生防疫、心理救助等多方面的内容。浙江伴海而生,台风频频。这几年来,我们的救灾防病体系日渐完善,更加科学。无情的“桑美”走了。在这场超强台风狰狞面目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各级领导以科学的态度决策和指挥抗台,看到了准确的台风研判预报,看到了科学防台救灾的周密预案和果断措施,看到了百万群众的提前大转移和数以万计的船只回港,也看到了心理援助已经成为我们救灾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援助,是一种精神的支撑,是一份心灵的抚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心理干预,这是社会温暖的体现,是社会文明的进步。笔者注意到,心理咨询师志愿者中,有不少是高校的老师,他们利用暑假参加服务,没有一分一厘的报酬,为的是对灾区群众的爱。他们对症下药,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没有爱心与奉献,是不可能做到做好的。我赞美勇士们在台风中救人的壮举,也同样赞美心理专家这种“心灵的救助”。
灾后,需要的是科学与理性,是人性化关怀,是救灾防病体系的完善与成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干预也是一种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