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桐乡“土筑金字塔”初揭面纱
· 音乐大师马龙与民工西湖放歌
· 永康古盐道 成休闲新宠
· 第一次走进动物园
· “秦瓦汉砖”表述更科学
· 读经何需着古装  国学不必闭门讲
· 红色作品 唱响荧屏主旋律
· 探索水稻产量之谜
· 可能是太阳系首次确认的“双行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专家学者解析“国学热”——
读经何需着古装  国学不必闭门讲
  本报讯 据人民日报报道 国学最近有点“热”。一家网站“网罗”近百位国学专家,办起“国学博客圈”。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在上海争相开设面向企业家的“国学班”。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预下,上海孟母堂刚刚宣布停办,武汉的一所现代私塾——童学馆又隆重开馆,45名四五岁的孩子身穿汉服,峨冠博带,俨然重现古时杏坛场景。

  国学的热闹景象引来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学是大众化还是娱乐化?少年儿童要不要“读经”?当代应当如何弘扬国学?

  多种形式传播国学

  不妨通俗化 拒绝庸俗化

  不少人认为,目前出现的国学热,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表达的是国学亟待普及的诉求。国学的普及应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精神的研修,国学不是凝固的、僵化的,需要研究、发掘;另一种是利用各种手段,借助现代化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并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学不妨通俗化。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品评历史人物,很适合大众的欣赏口味,正是国学普及的一种有效方式。

  但专家学者同时指出,目前国学热里透着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的倾向,国学有被庸俗化的危险。一些人看到国学“畅销”,七拼八凑一些东西,也冠以国学之名,把国学当成了一个筐,这就会使国学庸俗化,既有悖学术精神,也不利于文化建设。

  少儿读经须去芜存菁

  可以选择读 不能囫囵吞

  目前,有些所谓弘扬国学的做法其实是在作秀,比如穿汉服、行官礼等,大都不合时宜,根本没有抓住国学的要义。在重视国学教育的同时,也要防止走极端。比如少年儿童读经,应当有所选择,把四书五经统统背下来,并不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甚至违背认知发展规律,因此不宜提倡。

  有一些机构用读经的方式,让少年儿童接受传统文化,内容非常偏颇,孩子们读的大多是儒家经典,实际是对国学内容的窄化。传统经典包括很多东西,如道家经典、佛家经典,儒家经典中也有许多是根本不适合小孩子背的。应当让少年儿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来了解和接受国学精髓,比如古代诗词、散文,经典中的哲理名言等等。如果不加鉴别,不分精华和糟粕,一味地生吞活剥,对少年儿童未必是一件有益的事。

  弘扬国学要有开放心态

  汉语不能丢 外语也要学

  清华大学外语系崔刚教授刚从剑桥大学访问归来。通过对欧洲一些大学和知识界的了解,他深深感到,如今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越来越重视,越来越感兴趣。剑桥大学的一位副校长特意给自己起了中文名字“裴仕琳”。崔刚说,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都需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去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的国学热是件好事,可以说是对民族文化遭受冷落的反思。”

  “如果传统国学和现代文化的创造结合得不够,也就谈不上以新的观点去看待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既要为在全球创办百所孔子学院而感到自豪,又要鼓励国人学习外语,要求学生除母语外,外语也能达到一定水平。当今欧美各国都在加强母语之外的第二甚至第三语言的学习,为多元文化的沟通和共处做准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