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媒体点击
3  4  
PDF 版
·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俄罗斯
· 托尔斯泰母校的汉语热
· 穿越亚欧分界线
· 首批大规模“气候难民”已在美国出现
· 贝加尔湖边无人知道“苏武牧羊”
· 列宁教室保留了百余年
· 西伯利亚没有那么荒凉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西伯利亚没有那么荒凉
  8月13日上午,当车队缓缓驶过位于叶卡捷琳堡市郊的亚欧界碑时,“中俄友谊之旅”报道团的成员们再也控制不住胜利的喜悦,兴奋地欢呼着,相互打着手势。此时的他们,暂时忘却了旅途中的颠簸和劳累,穿越西伯利亚的15个日日夜夜瞬间成为报道团成员最难忘的回忆。更让中国记者感到温暖的是沿途西伯利亚人民和当地华人的友好情谊。从后贝加尔斯克到叶卡捷琳堡的5000多公里,俄罗斯警察全程为车队保驾护航;在城市里,交警和老兵向车队敬礼,行人向车队挥手致意;在城市交界的马路边,各个地方的政府官员和媒体代表拉着横幅,备着美酒等候车队的到来;在车队路过的每个城市,当地的华人一定会赶来问候……

  西伯利亚是个地理概念,指的是乌拉尔山以东的广袤地区,包括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面积1250万平方公里。

  100多年前,在俄国诗人普希金的作品里,西伯利亚意味着流放、苦役和寒冷;今天,在“中俄友谊之旅”报道团记者的眼中,这里是片美丽、丰饶、热情的土地。

  走在“油画”中

  原始森林和新兴城市不断交替是目前西伯利亚最大的特色。报道团车队在城市之间的公路上奔驰,窗外的美景无不深深地吸引着报道团的成员:一望无际的森林被小块农田分割,白桦林、针叶林和向日葵田、麦田以及收割后的黑土地相互交错,路边的林中经常看到松鼠和野兔跳跃奔跑,有些树上结满了果实,草丛中长出许多白蘑菇。

  远处,村舍和乡村教堂时隐时现。偶尔几个裹着头巾的大妈在路边卖着浆果……记者们不时按下快门,记录眼前一幅幅真实的“油画”。

  进入城市,特别是西伯利亚地区的中心城市——新西伯利亚,现代气息扑面而来: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24小时超市、快餐店、五颜六色的广告牌比比皆是。身穿超短裙的俄罗斯姑娘边走路边打手机,一切都让报道团成员耳目一新。

  新西伯利亚市始建于1893年,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筑而逐渐发展起来,1937年成为新西伯利亚州首府。由于铁路、河港和邻近库兹巴斯能源、原材料供应地的区位优势,从20世纪30年代起,这座城市成为西伯利亚地区的中心和乌拉尔以东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也成为俄罗斯亚洲部分的第一大经济、科技、文化中心。

  俄总统代表爱唱

  《北京—莫斯科》

  8月7日,俄罗斯总统驻西伯利亚联邦区全权代表安纳托利·克瓦什宁接受了“中俄友谊之旅”跨境联合采访团的采访。他对中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克瓦什宁说,他小时候经常唱的一首歌就是《北京—莫斯科》。

  而对于在俄罗斯生活和工作的华人华侨,克瓦什宁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我认为在西伯利亚工作和生活的中国人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中国人像运动员一样勤劳。在俄罗斯,有些中国人种一夏天的菜所挣的钱就可以买一辆日古力汽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