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当婚姻成为一个选项
· “单身腕带”做媒大龄男女
· 有选择权,但不需要太多标准
· “单身潮”真正到来尚有十年 “单身问题”并非危机
· 京沪适婚单身人群已冲破百万 “单身潮”乃全球趋势
· 文化越高离婚率越高 广东面临第四次“单身潮”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单身潮”真正到来尚有十年 “单身问题”并非危机
  “‘单身潮’这种社会现象与价值观无关,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判断。”张建武教授向记者表示。研究分析发现,广东省大龄未婚人口比重趋于上升,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晚婚,打工妹单身多……因此,有人口专家据此提出,广东进入第四次“单身潮”。

  参与课题研究的南开大学人口所所长原新表示,由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男女出生性别比失衡,单身率的上升是大势所趋。但目前问题只是初现端倪,还不严重,因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出生高峰”的人如今刚届婚龄,十年之后,该群体“独身”问题才会凸现。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过3至4次单身潮。新中国第一次单身潮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革命年代,很多人无暇顾及个人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是遵从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1950年5月,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随之而来的是波及全国的离婚潮。

  上世纪70年代末,第二次单身潮来袭。“文革”结束后,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城市里迅速聚集起一批大龄单身青年,其中主要是女性。因为很多男知青在下乡时接受了当地的女青年,恋爱成家。可从大城市来的女青年却很难接受当地的男青年,宁肯单身也不愿“下嫁”。

  “第三次单身潮”(有部分学者并不认同这个时期的“单身潮”的说法)是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当时,追求自由、快乐的思潮在青年男女中爆发,1980年《婚姻法》修改后,“感情破裂”这种很难量化定性的指标可以作为离婚的合适理由,离婚人口突然剧增。

  现在出现的第四次单身潮,主流人群年龄在28岁到38岁之间,与第一、第二次单身潮“被动单身”区别最大的是,这个人群收入颇丰,工作繁忙,有情趣,有期待。婚姻学专家普遍认可,这一人群“一般不是在社会上找不到,而是宁缺勿滥,希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相对于前几次“单身潮”,已经没有人把现在“单身问题”称为一种危机,官方也没专门为这群单身男女“解决问题”。单身已经成为个人的一种生活选择,而非“自身条件困难”。根据有关网站的调查,大部分单身人士并不是笃定“要一个人走到底”,只是在婚姻的大门面前,他们比前辈们考虑得更多。

  张建武教授牵头的课题组呼吁各界重视上述新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鼓励人们晚婚,但不主张太迟结婚或单身。调查中,几乎所有单身的人都会受到来自社会舆论和身边亲友的压力。荒林认为,如果很多生活方式,人可以自由选择,就会给人提供很多可能性的机会,人的个体生命质量就会很好,任何人都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未婚的大龄青年如果认同传统的婚姻模式,肯定是要去寻找,在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这不是问题。“社会物质的丰富、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宽容度也越来越大。在全球化的直接影响下,人们开始意识到单身生活其实也可以过得很好。”

  钟庆才博士则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传统家庭文化为背景的中国核心文化受到冲击是必然的。目前文化日趋多元,应该尊重不同人群对婚姻的不同看法和选择。

  (本报综合《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北京科技报》等报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