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闲谈物理”:人气旺盛的科学博客
· 一个千年古镇的 历史印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8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在网络上,科学之风尚处在青萍之末。要蔚然成势,需要的不仅是科学工作者的投入,更有待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淼正作着这样的努力。他写的科学博客,在一年时间里,已经留下了十七万次的被访问纪录。
“闲谈物理”:人气旺盛的科学博客
■本报记者 竺大文 实习生 张 苗
  不久前的一天,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淼忽然想到要看一下网站提供的统计数字,这样,他就能够了解谁在浏览他的博客。

  结果,在那一周,理所当然的,访问者最多的来自中国,特别在晚餐后和午夜左右,这个比例会高达90%以上,而在白天,这个比例会在60%以上。只有在早上的那一段时间,来自美国的访问占大多数。

  以城市而论,最多的是北京,其次有上海和安徽,安徽的来访应该多数来自合肥。“大概是科技大学的学生吧,”李淼想,他不久前去那里做过几次演讲。

  与此同时,他留意到,60%的访问者是因感兴趣而来。这是因为,还有40%的人在这里访问的时间很短,只有5秒或不到5秒。估计这些人是通过搜索过来的,或者不经意地点击别的地方链接过来的。

  尽管这样,在短短的一年的时间里,这个名为“闲谈物理”的博客已经留下了17万次的被访问痕迹。

  一

  当我们在采访中提到,“闲谈物理”可能是华语圈中最热门的科学博客时,李淼的笑声之后,是由衷的感慨。在周围,他真的很少遇到也在写博客的同行。那么,和他的同行相比,李淼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从李淼的履历中,我们注意到2个细节。一个是他曾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显然,他有着浓厚的人文背景色彩。

  另外一个是,他一向热衷于科学普及。目前他正替科普杂志《新发现》写专栏,去年出版了一本《弦论史话》,用通俗的方式讲解弦论。而且他还设想用更加抒情的语言,再写一次,他计划中的开始是这样的:

  “古时候有一个留着小胡子的人/……/数年后他开了一个震动世界/的玩笑,他说光/你要弯曲/当你经过太阳/从此他的理论和形象/成了经典,供后世景仰/这个永不停息的大脑/仍与两个理论较量/因为他敬佩的前人/将电与磁统一于光/这是上帝的游戏/值得后人效仿/所以重力、光、量子/应归一于一个统一场”

  他的书去年11月面世,第一次印刷是3000本,目前已经卖掉了一半。这对科普读物来说,算是不错了。但与博客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比较,显然差了许多。

  李淼本人的研究领域是“超弦”理论。这种涉及到宇宙基本成因的理论,听上去就很“玄”,想必是知音寥寥。事实上,在这个名为“闲谈物理”的博客里,不时闪现着 “弦论”、“暗物质”、“超对称”、“人择原理”等局外人似懂非懂的专业术语。这意味着,人们并不完全是来看热闹,相当的访问者和李淼有着类似的学术背景,能够彼此理解。这一切都使得这个地方更像一群理论物理学者和爱好者聚谈聊天的酒吧。

  而李淼的博客人气旺盛的一个原因是,李淼像一个殷勤的吧主,几乎有问必答,他甚至非常仔细地回答了一个中学生关于宇宙学的疑问。

  譬如,在一篇“引力为什么要量子化?”的帖子底下,李淼和浏览者发表了70余次评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不亦乐乎,从物理的概念谈到哲学范畴,从复杂的数学公式延伸到著名的芝诺飞矢不动悖论。而当有访问者提出疑问时,李淼很谦虚地说,他对希腊哲学家当时关心的命题的背景了解得不多。

  当然。这个博客不是永远这么深奥的。有时,李淼和他的访问者们也会谈谈世界杯,谈谈出差时经过的城市印象,用幽默的图表画画各支国家队的进攻套路。

  有的时候,比如当李淼在北大校园里闲逛时,他甚至会变得像一个文学家一样多愁善感。他在博客上写道:“湖边的石头,也许自许多年前到现在一直没有动过,不同的是现在坐在上面的学生当年还不知道在那棵树丫子上。真是春色年年相似,只是岁岁人不同罢了。当年年少伤春,坐遍湖边的石头,就是梅花开的也很相似,只是开出的心思不同而已。”

  不过,即使在不讨论物理话题的时候,他的科学家本色还是常常会显示出来。李淼去买有助睡眠的退黑素,走进药店,人家拿出一瓶,价钱接近两百。“太过分了,怎么这么贵?”李淼问。店员说还有脑白金。李淼再问还有别的吗,果然还有,中美合资的松果体素,只要八十多,也是60粒一瓶。李淼在他的博客里感慨,其实,退黑素,松果体素和脑白金,都是一种东西,英文名叫melatonin。有些人以为越贵的越好,上当活该。还真有一大批这样的人,不然脑白金何以大发利市?

  迄今为止,“科学博客”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但大致上是明确的,是指由在职科学家写的,而且必须是关于科学内容的博客。

  不过,对照一下,排名靠前的国外科学博客,和李淼“闲谈物理”的闲适风度有所不同的是,更多地和热门的科学话题联系在一起。比如,他们会及时讨论一场刚刚造成重大破坏的台风的成因。

  我们浏览了目前在Technorati博客搜索榜中排名第一科学博客,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生物学家保罗·梅耶斯的博客。他刚刚更新的几则博客,讨论了读者提供的比目鱼的怪异长相和内陆地区出现的古代八爪鱼涂鸦。通过这个话题,他实际上将基因身份的概念的讨论引入了达尔文进化论。

  李淼承认,他并不刻意去讨论公众关心的科学话题,话题基本停留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和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他当初心目中的读者只是自己的一些学生,显然不带什么功利性。他也没有将写博客看作是一种过于严肃的工作,而更像“开完学术会议后在聊大天”。

  李淼曾经在他的博客上公开了3个原则:要谈科学,不要谈伪科学;要认真,不要胡闹;要说真话,不要说假话。这3个原则应该也可以衡量别的科学博客的标准吧。

  二

  事实上,李淼的这个科学博客和其他领域的知名博客比较起来,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在根据Technorati博客搜索引擎统计的全球4670万个博客中,排名第一的中国演员徐静蕾的博客,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4千6百多万人次的浏览量。

  同样根据Technorati博客搜索引擎的统计,在全球的博客排名中,有5位科学家的博客进入了前3500名。这个数字不很乐观,但比国内的情况要理想一些。

  李淼说,他也常常会去看别的科学家的博客,特别是那些和他的研究领域接近的。

  中科院高能所邢志忠教授曾经写过一阵子名为《量子日记》的博客。李淼是他的热心读者之一。李淼说,国内的学术界,平时除了私下聊天什么都说外,基本上是患了失语症的,如果不是看了邢志忠的量子日记,我还会以为他和大部分同事一样。

  可惜的是,李淼现在也看不到了。因为邢教授已经关闭了自己的博客。他在告别时说:“有关中国高能物理的宣传和报道不需要我在这里重复;科学家们的具体事迹其实我是不能写的,既怕不妥又怕涉及了圈子内的禁忌;自己的事情好办些,但是太专业了没人感兴趣,太个人化了又容易误入歧途。”

  和李淼同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何祚庥先生,在新浪开通名人博客时,被拉去写了一阵的,也火了一阵,但后来就没继续了。

  最重要的是,李淼觉得,科学家们还没有适应博客这种网络表达形式。难怪权威的《自然》杂志会发文,称“网络上的最大革命(博客)正在与科学家擦肩而过”。

  李淼说,他不久前曾经跑到新浪博客首页看了一眼。看看挂在头条的是什么:结果发现这样一些热门话题:洪晃和80后的PK,郭四爷抄袭等等。在首页上的文章尽是些“要不我们离婚同居吧?”、“办公室恋情:不小心爱上王婆”“李白其实就是一个麻辣评委”等等。李淼感慨道,仿佛只要谈性、婚外恋、名人PK、名人十大美女、名人五大丑男,网站就会让你做五分钟名人。

  当然,仔细寻找,在各大网站上,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涉及到科学的博客。但基本没有把科学博客单独列出或分类的,通常笼统地归纳到“科学,教育”或“文化,学术”里。

  这些博客上所涉及的问题和文章也比较浅显。点击率高的,往往是一些众人能感兴趣,但科学含量不高的话题,比如“美国现在还关押着的外星人”、“空军曾经在1998年拦截到UFO”等等。

  只有非常少数的博客才刊发了一些通常意义上的“科普文章”,比如“布什再掀干细胞风波”、“达尔文的兰花”、“神秘的N射线”、“控制性别比例的无形之手”等。

  而这也提醒着,科学博客目前不很盛行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网民的科学素质还有待提高。

  李淼在他的博客中聊起,美国虽说是科学发展得很好的国家,但对很多人来说,科学仍然有点象研究不明飞行物那样的不为外人所明了,离神秘主义差不了多少。中国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更小。公众对科学的兴趣要提高,首先科学界本身的水平就得提高。

  事实上,由中国科协主持的2年1次的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公众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口比例达到1.98%,比2001年的1.4%增长了约0.6个百分点,比1996年的0.2%提高了约1.8个百分点,出现了逐步增长的趋势。但2005年的报告却迟迟没有公布结果,据透露,是2005年调查的数据与2003年相比不增反降。

  对于李淼来说,至少在这个阶段,写博显然是乐此不疲的事情。他一点也不觉得写博会影响他的日常研究工作。他大约二三天更新一次主帖,日常答复则要频繁得多。李淼说,以前不写博的时候,他也常常在网上浏览,也会花去不少时间,现在把这部分时间用来写博,并不会给自己增加额外的负担。

  那么,博客对他研究会不会有帮助呢?

  对此,李淼说,Arxiv作为国际权威的科学文献库,第一篇引用博客的文章已经出现了,是一篇关于宇宙学常数跷跷板机制的文章。这说明了博客未必不可以有效地参与尖端的科学讨论。

  而李淼本人也确实在其他学者的博客中发现学术线索,并指导他的学生作进一步的研究。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