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闲谈物理”:人气旺盛的科学博客
· 一个千年古镇的 历史印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古建筑,是写在砖瓦、木雕和石头上的历史,是活着的民俗和记忆。最近跻身全国文保单位的嵊州崇仁镇古建筑群,由154个老台门和众多的历史遗迹组成,国家、省文物局的专家在现场考察、论证后,认为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一个千年古镇的 历史印记
■本报记者 杨新元 通讯员 王洪良
  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

  浙江有乌镇、西塘、南浔等闻名国内外的江南古镇,而崇仁这个江南古镇还“藏在深闺识人少”。这里,没有一般江南古镇那种“粉墙黛瓦、桨声舟影”的景致,然那一个又一个“庭院深深”的老台门,斑驳的白墙,高高的封火墙,长着厚厚青苔的瓦当,处处可见的木雕、石雕、砖雕,都在向人们展示着古镇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国家文物局:

  我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崇仁村镇建筑进行了现场考察、论证,一致认为其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经研究,我局决定推荐崇仁村镇建筑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将有关资料报上,请审核。

  浙江省文物局”

  这是省文物局在2004年10月15日写给国家文物局的报告。

  最近,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司长顾玉才、清华大学古建筑专家陈治华在嵊州市有关领导的陪同下,专门考察了刚刚被公布为全国文保单位的崇仁镇古建筑群。专家们惊喜地发现,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岁月侵蚀后,崇仁传统村镇的风貌仍保存得非常完整,历史遗迹类型丰富多彩,有宗祠、寺庙、庵堂、住宅、店铺、园林、近代公共建筑和办公建筑等。这些阅历丰富、见多识广的专家,都为保存如此完好的古建筑群而惊叹:“想不到在嵊州大地上,还有保存如此完整的古建筑群,真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

  一砖一瓦留住历史

  崇仁镇位于嵊州市城西11公里处,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不过二十多分钟就到了。此刻,整个古镇在夏日骄阳的照射下,一片静谧。我们在镇宣传委员袁洪波的陪同下,浏览古镇。

  据史记载,崇仁镇始建于唐代(公元618——896年)、兴起于宋庆历年间(公元1011——1048年),繁荣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讲起崇仁镇的古建筑,老袁如数家珍:

  这里,有规模庞大的玉山公祠,它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占地面积1012平方米,照壁、天井、门厅、戏台,雕刻精美,工艺精湛,整组建筑保存完整,十分罕见;

  这里,有154座老台门,清一色的青砖灰瓦,二层楼,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特别是五联台门,堪称是江南大型古民居的典范;

  这里,有48口古井。最早的镇西北方井,历史可追溯到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有纪年石碑为证;

  这里,有保存完好,具有显著明清特色的卵石古路。行走在古道上,看着传统的宗祠、民居、书院、店铺等古建筑,人们仿佛走进了悠远的时空隧道。

  踏着卵石古路,我们来到了玉山公祠。玉山公祠主祭崇仁裘氏19世祖玉山公。他生于康熙三十九年,卒于乾隆五十三年,享年89岁,留下了“年逾八十,柱杖谈论诗文”的美谈。玉山公祠坐北朝南,平面呈纵长方形。祠分三进,依纵轴线布局,自南向北有照壁、天井、门厅、戏台、正大殿、后大殿。整座公祠雕梁画栋,照壁上方有41组砖雕,十分精美。特别是古戏台四个台桩上方的牛腿,各种人物雕刻栩栩如生。看我们赞叹不已,老袁自豪地说:“我们这个古戏台,是早期越剧的主要演出场地之一,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周宝奎、筱丹桂、张茵等,都曾在这个戏台上演出过。”

  崇仁是越剧发源的重要地点。1930年,村民裘光贤在这里创办女子越剧班,取名“高升舞台”,地点就在崇仁的戒德寺。此后又续办两期,培养了一大批越剧名伶。舞台姐妹从这里走出越乡,后闯荡并轰动上海滩。至今,这里“老到白胡须,少到开裆裤”,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越剧。而玉山公祠的戏台,就是早期越剧的主要演出场地之一。此刻,虽然玉山公祠里静悄悄的,而我们的耳边,却分明萦绕着越剧那优美动听的旋律。

  一个家族的聚居传统

  崇仁古建筑群中,最重要的建筑是五联台门。老袁告诉我们,五联台门是清中后期的建筑,是玉山公为五个儿子建造的。它以敬承书房为中心,大夫弟、老屋台门、樵溪台门、翰平台门、云和台门环列四周,是一处由五个台门共同组成的古民居建筑群,总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这种格局的古建筑还不多见。

  我们看到,五联台门是清一色的青砖白墙硬山顶居。台门内部用材精良,砖、木、石雕刻十分精细。各台门都独立成院,自设门户,而底层又设边门户户相通。其楼上则采用跨街小楼与相邻的台门隔巷钩联,从而成为一个自上而下互相通联的民居群落。院内的住户凭借大门和跨街楼,就可以足不出户楼上楼下自由走访,“聚族六百,人不异居,家不分炊,循规蹈矩,尽绳家法”,充分体现了玉山公希望五个儿子组成的大家庭和睦相处、亲密无间的良好愿望和裘氏家族“分户合族,聚只一家”的聚居传统。

  崇仁古镇居民有裘、张、王、李、段、白六姓,以裘氏居多。近代著名地理学家丁谦说:“裘,故剡溪望族。世居崇仁不下数千家,科名之盛为一邑之冠。”这可能与裘氏家族世代倡导耕读传家以及奉行大家族聚居的传统有关。有人曾戏言:“崇仁举人多,可以扎篱笆。”自宋至民国,单裘氏家族就受朝廷圣旨、诏书、诰命等30余道,先后出进士7人,文武举人37人,秀才476人,共出仕132人。

  五联台门的中心建筑是敬承书房。这是玉山公为他的五个儿子建造的书斋。建筑面积720平方米,有正厅五间,两边设梯,前设檐廊。经过几百年的岁月流逝,敬承书房的照壁堆塑、檐廊和各种石雕、木雕、砖雕都保存完好。站在承敬书房里,我们似乎看到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塾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课,朗朗的读书声穿越时空,回荡在我们耳边。承敬书房北面有两座跨街楼与老屋台门相接,学子们可以足不出户在室内上学或回家,这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官宦人家为培养子弟读书的良苦用心。

  在五联台门中,值得一提的还有保存完好的大夫弟台门。大夫弟建于清乾隆年间,东邻玉山公祠,西与敬承书房、翰平台门以两座跨街楼相连。整座建筑是一个坐西朝东的四合式庭院。走进大夫弟,只见各种格扇齐全,雕梁画栋,十分精美。特别是天井两侧有一高一低两对石质花盆架,显示了昔日房主的几分优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当代越剧表演艺术家周宝奎的介绍,原来,周宝奎是裘氏第二十五世裘耀南之妻,因此,这个台门也是周宝奎的旧居。周宝奎原名周灿娥,嵊州市开元镇人,1930年参加“高升舞台”习艺,工老旦。1938年到上海与施银花同台演出。1951年转入上海越剧团。几十年来,她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朴实自然、生活气息浓厚的老年妇女的形象,如《红楼梦》中的贾母、《碧玉簮》中的王母等。今年是越剧百年,不久前,周宝奎还不顾自己年迈,与徐玉兰等著名演员一起来杭州与越剧迷们同台演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