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的结果,其实早在9天前就已揭晓。但对于浙江省科技教育中心的退休职工方根来而言,这一次的晚会具有标志性意义:历时数月的“文化素质考核”,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53岁的郑立也有着相似的感慨:历时数月的青歌赛,除了带给她听觉上的享受外,更多的是文化知识上的收获。
从第8届开始,青歌赛在常规的演唱之外,开始增加综合素质考评。当时的条件很落后,不像现在“看电脑,回答视频题”,而是在纸上写好考题,贴起来,让歌手拿着笔,走上前答题。
直到本届,综合素质考评也只是青歌赛的“副产品”。在5月1日开始的20天团体决赛中,综合素质答题在100分中仅占1分,在此次个人单项决赛中,也仅占0.5分或1分的分值。
“就是奔着这点分去的。”并非“音乐爱好者”的方根来有这样的收视习惯——一旦觉得歌手唱得不好,就用遥控器换台,寻思着时间差不多了,再把频道转回到青歌赛,继续观看综合素质考评环节以及此后的评委点评。当然,有时为了“不耽误看知识点评,”他也“多听了不少歌”。
采访中,像方根来这样的观众竟不在少数。郑立的“观看法”也颇值一提,小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念够书”的她,常把女儿拉来一起看青歌赛。在主持人公布答案前,母女俩与选手一样,回答知识性的选择题和与音乐知识有关的视听题。
“布兰妮演唱的是什么歌,女儿比我懂;‘春节序曲’、‘天涯歌女’,女儿可没我熟悉了。”总的来说,郑立还是承认女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拉近这种文化差距,她还特意在本子上记录自己答错的题。
组织者事先也许很难料想,作为“副产品”的综合素质考评,竟成了青歌赛的收视亮点。与杭州观众的反映相呼应的是,收视率调查显示,青歌赛收视曲线的顶峰,就出现在余秋雨等评委对歌手综合素质的对话和点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