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新闻周刊·调查
3  4  
PDF 版
· 世界卫生组织的十大健康标准
· 收养一个,怎么样
· 照联合国最新标准 我算健康吗?
· 收养不难但是很严肃
· 收养渠道有待正规化
· 你争我夺与无人问津
· 新收养族的兴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照联合国最新标准 我算健康吗?
■本报实习生 江 婷 冯 洁 通讯员 陶有庆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新十大健康标准,除了中国人习惯思维中的身体健康标准之外,良好的心态、正确的处事方式和积极的社会交往,也成为衡量现代人全面健康的重要标准。

  在物质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今天,心理健康、社会交往健康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健康专家的关注。作为普通人,是否意识到全面健康的重要性了?带着这一疑问,本报对杭城企事业单位的“上班一族”作了一次抽样调查和随机访谈。

  无人自觉完全健康

  看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十项标准,王女士显得非常惊奇,她一边填写问卷,一边对记者说:“平时只要不生病,不需要上医院去,当然就算健康了,哪里还想得这么多?”她指着问卷上的“十大标准”,羞愧地表示,自己十有八九都达不到。

  在所有被调查人群中,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能完全达到这十项健康标准。对世界卫生组织的这十项健康标准,能达到其中6项以上标准的被调查者,仅占总人数的42%,有36%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只能达到5项以下。

  “我觉得这个十大健康标准太‘苛刻’了,‘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头发有光泽’之类的标准,这恐怕大部分人都很难达到吧?”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的李小姐觉得标准有些过于严格了。

  在调查访问中,很多人对“牙龈无出血现象”、“头发有光泽”、“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等这些身体细微处的标准,表示平时都不会太在意。有一部分被调查者觉得,这些都是细枝末节,不会直接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程度。统计数据显示,近一半的调查对象都不能达到这些细微的标准。

  浙江省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主任韩阳认为,世卫组织的这十项标准是非常严格的,这些细微的标准属于人体保健的内容,对一般人来说,只要内脏器官机能正常就可以被看作是大体上健康。当然,有些身体上的小毛病,也不能过于大意。比如说,眼睑发炎如果任其恶化,轻则容易造成针眼的导因,重则引起慢性结膜炎,进而影响泪水分泌细胞,引起干眼症,导致生活品质下降。牙齿健康出现问题,不但它本身会使人疼痛难忍,还可能影响到人体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从而影响到全身健康。

  健康标准中的第一项,“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在被调查者中达到率最低,仅为42%。与此相对应的是,六成的被调查者都有过熬夜的经历,34%的被调查者过着经常熬夜的生活,甚至16%的被调查对象“几乎每天”都会熬夜。    

  心理“达标”差距最大

  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新十大健康标准中,有两项明确涉及到人的心理健康。第二项“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指向人的情绪健康,第四项“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指人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统计数据表明,四成的被调查者不能达到第二项标准,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表示不能达到第四项标准。

  从事销售工作的陈先生觉得,心理状态跟健康标准是两码事。

  事实上,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第一天,就正式对健康的观念作了重大纠正。在这之前,一个人的健康只被认为是身体感到虚弱和没有疾病。现代健康观念则认为,全面意义上的健康,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者都处于完美的状态。

  随着我国经济模式的转变,以及与此相伴的各种社会观念的急剧转变,价值取向的多元、利益矛盾的凸显、婚姻家庭的裂变等,都在冲击着现代人的大脑,抑郁症、躁狂症等种种心理疾病,开始在人群中蔓延。据一项大型调查显示,我国25.05%以上的上班族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

  据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赵国秋介绍,省卫生厅近日公布的数字显示,我省15岁以上人口中有17.3%的人或多或少存在着心理健康方面的隐患。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现代人健康的一大障碍,但是,心理健康受普通人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还有待加强。

  调查统计数据证实了这一说法。高达76%的调查对象曾经感到莫名的空虚失落,12%的被调查者表示,“时常烦躁抑郁,情绪不太稳定”。但是,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如果连续一段时间情绪低落,不会意识到自己可能处于不健康状态。一位被调查者在问卷中写到,“我不会觉得自己不健康”,因为情绪状态是周期性的,“过段时间就会好了”。

  健康理念需要国际化

  统计数据显示,相当多的被调查者日常保健意识较弱。很多人表示,只要没有身体疾病,一般不会选择经常去医院做周期性的健康检查。即便遇到小病小灾,能扛过去的就扛过去,不去医院进行专业咨询。在被问到“遇到牙疼,你会怎么办?”时,38%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先熬一熬再说,36%的被调查者选择自己买点消炎药吃,甚至还有8%的被调查者表示,“忍过去就好”,只有18%的人表示会选择去看牙医。

  另据调查表明,我国六成以上的人从未看过牙医,只有不到2%的居民有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清洁的习惯。

  而在西方国家,一般家庭和个人的自我保健意识较强。他们会定期向家庭医生或者专业医师咨询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单从身体细微处的牙齿来说,他们非常重视牙齿保健,儿童从小就被父母带到牙科诊所矫正牙齿,16~17岁以上人群患牙列不齐的人都很少。

  是否重视社交健康,也是中西健康观念的重要分歧所在。统计数据表明,相当多的被调查者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社会适应性差。4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善于和陌生人沟通,还有8%的调查对象甚至感到人际交往困难。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三成的被调查者表示,想暂时逃避或者抱怨烦躁;超过三成的调查对象会先向朋友诉苦,再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西方人则认为,负面的人际关系往往成为压力源,譬如人际冲突,和同事有矛盾,或者是遇到非常合不来的上司,都有可能导致现代人的心理压力加重,出现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变大。而正面的人际关系能像运动员身上的保护垫一样缓解压力,因此西方人非常重视社交能力的培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