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体育新闻
3  4  
PDF 版
· 奥运节拍 北京脚步
· 刘翔参与设计三枚奥运纪念章
· 奥运纪念邮票发行
· 百里姚江重现水清鱼跃
· 《循环经济实用案例》出版发行
· 发展循环经济是治本之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8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发展循环经济是治本之策
● 戴备军
  浙江是经济大省、资源小省,人口密度大,生态环境脆弱。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很快, 但由于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目前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来实现,导致资源的约束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21世纪前20年,浙江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还将保持相当速度。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因此,我们必须倡导循环经济,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年来,省委、省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努力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十五”期间,浙江生态建设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2005年,可以说是我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最大、资金投入最大、出台政策最多、工作最艰辛、成效最明显的一年。首先,生态省建设得到了全面推进。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出台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意见、污染企业搬迁转产关闭等一系列政策性措施,完善了生态省建设保障体系,加大了舆论宣传力度,深化了各类创建工作,实施了“百亿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完善了考核督查体系,制定了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考核与奖励办法,加大了考核力度,动了真格。其次,“811”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初步告捷。基本完成了钱塘江流域污染物排放超标企业的限期治理,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污染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加强了建设项目新增污染的控制,强化了源头管理,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第三,环保依法行政取得重大进展。去年是环保执法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的一年。查处环境行政处罚案件8178件,处罚额达1.62亿元,居全国环保系统第一名。通过努力,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工业产品的污染物排放强度逐步下降。

  尽管如此,我省环境形势的严峻性仍然不能低估,解决好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是治本之策。

  从长远来看,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发展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以期建立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协调的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可以这么认为:治理环境污染是治标,发展循环经济是治本;发展循环经济是手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目标。

  循环经济源于环境保护。因此,提倡、引导和推广循环经济无疑也是各级环保部门的份内事。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会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形成后发优势。推动我省循环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按照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坚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消耗、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严格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全面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动参与政府招商引资、经济发展决策过程,积极推动流域区域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回收、利用等工作。用足用好各类扶持政策,坚决淘汰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高利用、低排放、生态型的工业行业以及环保产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层次推行绿色制造、绿色生产,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源头上加强对环境污染防范和控制。

  本文作者系浙江省环境保护局局长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