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宁波8月7日电 (记者 张品方 通讯员 李月红 叶初江)涵涵是余姚市实验小学一年级学生,今年暑假忙得实在不可开交。假期里她的日程排得满满的,书法、绘画、舞蹈、笛子等各种艺术培训班,让她每天都和上学一样忙。
像涵涵一样忙于参加艺术培训、文化补习班的孩子,在余姚多不胜数。今天,笔者在余姚市青少年宫采访时看到,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艺术类培训班的课堂里坐满了学生。青少年宫主任黄幼君老师感慨地说:“艺术班火爆得过分了!”由于报名的学生太多,艺术培训班一再扩大,达到100多个班级,参加学生有2000多名。
与艺术培训班和文化补习班热闹场景相反的是,青少年宫的科普班却冷冷清清。黄老师忧心忡忡地告诉笔者,这样的情况是她们不愿意见到的。为了培养孩子们对科普知识的兴趣,青少年宫专门聘请了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来讲课,但因为参加的学生实在太少,科普班的班数一缩再缩,目前仅有2个班,参加学生仅30多人。
科普遭受的冷遇同样出现在余姚市科学馆。科学馆免费开办了3个培训班,至今只有不到百名学生参加。
同为暑期培训班,缘何出现冷热截然不同的局面?
余姚市科协负责人认为,一个原因是,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十分片面:“素质教育,就是唱歌跳舞”。他们往往把才艺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而把科普活动误解为“玩物丧志”。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升学考试中对于艺术特长的学生有加分的优惠政策,许多家长从现实的角度考虑让孩子学习艺术。此外,全社会科普氛围不够浓厚、媒体对明星的过度宣传,也加剧了这一尴尬局面。如今不少孩子的理想已不再是当科学家,而是要当歌星、影星。
“需要培养孩子们对科普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一位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老教师呼吁,社会、学校和社区要共同努力,多组织一些参与性强的科普活动,在全社会营造热爱科学、关心科普的氛围,同时,要帮助家长们转变观念,促使更多的孩子走近科学探索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