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玩”的就是学习 “玩”的就是创造
· 小院士的“科研”是为了解决“小问题”
· 链接
· 尊重孩子好奇爱问的特性
· 小院士“玩”出新发明
· 小院士是些什么样的孩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小院士的“科研”是为了解决“小问题”
  在“小院士”的作品中,多数是针对生活中小问题,也就是这些被成年人认为“微不足道”的问题,成了孩子们的攻关课题。

  来自上海的蒋天羽,其发明“会吃垃圾的机器鱼”的过程,就足以说明孩子们的科研是为了“解决现实小问题”。

  2001年初的一天,蒋天羽去上海外滩游玩,发现河水中漂浮着不少垃圾。她想:要是有一条“会吃垃圾的机器鱼”该多好啊!在老师的指导下,她用泡沫塑料、小电动机等材料做了一条漂亮的“会吃垃圾的机器鱼”的模型。2001年4月,“会吃垃圾的机器鱼”在上海青少年科学创意大奖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后来,她的这个发明申请了专利。2002年1月,蒋天羽代表上海市少先队员赴北京参加“杉杉杯全国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展示,获得了展示活动一等奖。靠着这条“鱼”,2004年6月,蒋天羽被中国少年科学院评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

  “小院士”王一丹也是从“解决身边小困难”着手,逐步成为一个发明家的。他现在已经有6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并七次获国家级奖励。王一丹的第一项专利“清洁油瓶”,是在帮助妈妈做清洁时,发现装菜油的瓶子外表有很多油汁,一沾上灰尘,难以清洗;放到什么地方,就污染什么地方,十分麻烦。有没有办法让瓶子在倒油时不会再粘到油?他开始对油瓶进行仔细的观察、比较并反复进行试验,在对油瓶进行了一番小小的改造后,难题得以解决,他的发明也由此诞生了。

  江苏科技特级教师陈长明说,孩子都有独特的视角。“小院士”身上真正发光的不仅仅是一两个发明,而在于他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联想力。像诸多的生活不便,很多大人都习以为常,没有人会想到要去解决问题,而“小院士”们却想到了,这很值得人们思索。

  中科院院士陈桂林认为,部分学校被文化考试束缚了手脚,忽略了科技这一块;而“重视科技”的学校,也像科研单位一样重视“论文”,重视“宏观”,却对“小打小闹”不去支持。这种风气影响之下,有些创造力本来很强的孩子,动不动就想登月、航天、彻底解决人类某个问题。其实,学校应当鼓励孩子们从身边小事情做起,从解决小困难着手,这既是他们的能力所及,也符合“循循善诱”、逐步引导的科学精神。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